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对职创教育良性互动必要性的再认识

作者:叶新源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推进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简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把创业教育与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扩大就业作为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
  
  一、实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元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织部分与支撑点,应该把实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放在第一位。所谓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是指高校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以增强学生创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使未来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就创业教育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创业教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时至今日,美国的创业教育甚至延伸到了中学教育,创业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他们的创业教育有着许多成熟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还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把职创教育良性互动看作是高校职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过渡的必经之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竞争更加激烈。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从国际环境看,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性和群体,构建和塑造整个民族的创新型性格,以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从现实层面看,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的被动适应。这种人才观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社会条件下,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一旦某些行业劳动力供过于求,它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甚至变为灾难性。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就业岗位已成冲击之势,未来的从业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就业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从未涉足的新型职业岗位会不断涌现。这就昭示着未来的新型职业岗位必须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与运作。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实现职创教育的良性互动,来培养大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从被动无奈的从业者变成直接主动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的创业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二、实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应该算是人才了。作为人才,他自己不仅有能力找到“饭碗”,而且应该有能力为社会“造饭碗”、“送饭碗”。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一年比一年低。这难道真是我国人才过剩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虚假的饱和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市场机制运营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培养人才目标上出现了问题,造成人才结构性过剩,使得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能力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有的高校仍墨守成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停留在某些人才过剩的传统行业的职业教育上,这是一种滞后的、削足适履般的培养模式。现实的经济领域,职业岗位是有个量的限定,当就业岗位供不应求时,它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使得只能有一部分毕业生到所学专业的行业中去工作,而更多的毕业生学难所用或学无所用,只得被动改行求职或难于就业。数量庞大而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从业大军,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效的、简单的劳动,很难形成发展经济的重要源泉和推进社会经济的主体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多的低素质的从业人员,不但不能看作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反而会成为国际竞争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分沉重的负担。为改变这种被动无为的局面,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就必须调整培养目标,树立创新人才观,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教育当中,必须加快职创教育良性互动的进程。否则,受制约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实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常说,从业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实质上,更准确地说,人对生产力的强大影响其实是创造力的影响,而创造力的开发、利用与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发展的状态。个体发展状态的优劣,又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的质量。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创新盲”,往往有着很强的复制性、自循环性。“创新盲”常常繁殖着“创新盲”。在充满竞争的国际大环境下,可以说,一个国家“创新盲”的大量堆积,往往不仅对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产生持续性压力,而且使国家有限的生产发展基金更加短缺,匮乏的教育经费更加匮乏,同时还不断强化对投资和积累的约束力。这就直接威胁着民族的长期生存与发展环境。因此,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应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比如,要把学生的身心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而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等正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获取,又得力于高校职创教育的良性互动。目前职创教育良性互动这种新型的教育观念与模式,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比如,有的学校,为了解决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到了毕业前几个月才进行就业辅导,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拉郎配,做表面文字,试图走出一条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缺乏从职创教育良性互动这一根本途径上下功夫,这样只能治标,无法治本。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从业人员的高标准,使大学生清楚意识到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模式,已经从“权力金钱本位”、“胆大莽撞本位”演变成“能力本位”即“创新能力本位”,意识到创新能力是个人的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在一个高失业率而竞争激烈的社会,创业能力的增强与升级已成为突出就业困窘的“终南捷径”。这就要求高校要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来认识职创教育良性互动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放在首位。
  总之,要从根本上改观大学生难于就业的状况,加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尽快实现职创教育良性互动,在大力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眼光,有作为的创业型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同时,使更多的大学毕业既是就业者又是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走向共同富裕,让我国更多高校的职创教育良性互动,显示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人精我新”的特色。
  (注:本文属江西省教育规划办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05zd070)
  
  叶新源,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