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荷塘月色》情感基调的表露手法

作者:廖大容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散文圣手朱自清先生久负盛名的佳作《荷塘月色》。沉醉于荷塘月夜的恬美、宁静,具有梦幻般境界的同时,细细体味,感受到作者有一腔排遣不开的愁绪。这愁绪,溢满了整个荷塘。
  首先,作者用独白形式道出自己的郁闷。
  作者在步入荷塘前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心独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独白,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反映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有郁闷,不自由,字里行间透出一缕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虽然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下,在静谧的环境里,得到了一些化解,但我们读来,仍有一种凄伤的感觉。
  其次,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荷塘是“日日走过的”,荷塘的路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里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照理说,荷塘日日走过,并不感觉怎么美,无须今晚特去。但作者为什么偏偏去了,还感觉月光很好呢?这就是因为作者内心“颇不宁静”,想找一个地方疏泄愁闷痛苦的缘故,而荷塘的“幽僻”正好符合了宣泄的需要。因此,以前并不怎么美的景,现在却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从荷塘的不怎么美,正反衬出郁结于胸的烦闷之多。
  第三,用荷塘美之极致,反衬己之情苦。
  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用疏朗的笔调,丰满的神彩,分别就“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作了描绘,把荷塘描绘得出神入化,充满了恬静、欢愉和梦幻色彩。先写荷塘,以“荷”为主景,“月”为背景。写了“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像“明珠”像“星星”的荷花;由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荷叶亭亭舒展,荷花娇美璀璨,荷香清爽宜人,流水含情脉脉的风物画。再写月色,以“月”为主景,“塘”为背景,把月色写得恬静朦胧温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沉浸在美妙的荷塘月色下,仿佛摆脱了一切尘世的烦恼,“颇不宁静的”心好像平静了下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其实,这是一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作者尽力写乐景,实则在极力抒愁情。把景写得越美,美越极致,就越能衬托作者情之苦和梦醒后的心之痛。事实也的确如此,作者在这忘我的境界中,只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当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传来的时候,愁绪又不期而至了。这愁绪,仿佛溢满了荷塘,甚至溢出荷塘,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空气中。因此,作者不得不感叹:“那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最后,用远古江南幻景,状自己的愁绪难遣。
  作者不甘心欢乐就此离去,于是作了再一次的努力。他先回忆起六朝采莲的盛况:“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纤腰束素,纤延顾步”,但是觉得时代已远,“早以无福消受了”;接着又想起《西洲曲》里采莲的情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但又遗憾“今晚没有采莲人”,“也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最后他沉醉在缥缈的江南幻景中,但又被回家时的“猛一抬头”打破……他一次次遣愁,却一次次愁难遣,作者的痛苦情形就无以言状了。
  可以说,《荷塘月色》所表现的烦闷、愁绪,恰如李煜词《清平乐》中所写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也如李清照《一剪梅》词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满满一荷塘愁绪,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彷徨苦闷,想逃避现实而又无法逃避的心情。
  
  廖大容,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