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山居秋暝》诗句解析

作者:殷显谷




  历来赏析《山居秋暝》的文章很多,对“清泉石上流”的分析,虽然把握得很准,但我觉得还有一丝不尽人意,请看下例:
  1.湖北省教育厅组编的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教师用书分析“清泉石上流”时是这样表述的:“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白练似的泉水从山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2.《名作欣赏》1984年第一期傅如一在《王维山水田园诗二首新解》一文中对“清泉石上流”表述是“山泉自然是清的,泻于石上的山泉更是白练似的洁白无瑕,看上去闪闪发亮,听起来淙淙作响”。
  3.《名作欣赏》1989年第二期王宽心在《诗中见画,空灵优雅——王维<山居秋暝>》一文对“清泉石上流”的表述是“雨后清泉,绕过岩石,汩汩地在青石上流淌”。
  4.石椿年孟广学著《唐诗三百首今译》中对“清泉石上流”的译文是“清澈的泉水从岩石上流去”。
  上述赏析文字都强调了“山泉在青石上流淌,且淙淙作响”。例1中还考虑的“新雨”的作用,使流量增大,流水“自然是淙淙作响”,是以动衬静;例2中肯定了淙淙水响的同时,还强调了由于“石上”映衬出泉水的清澈。那么,新雨前后泉声有没有什么变化呢?例1、2、3、4都肯定了流水在“青石上流”,那么,青石的大小形态对流水声有什么影响呢?所以,我觉得这两点是应该有所表述的,可惜都没有,留下两点是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一是流水的响声与“石上”有何关系?其二是水量、流势的变化会引起流水响声的什么变化?要弄清这两个问题,我想,有必要对山泉的沟渠及水量、流势作一番考察才好。有山区生活体验的人们都知道,山中的溪流、沟渠形态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溪流依山就势,山高坡陡落差较大,山坡平缓则落差较小。加上常年累月雨水冲刷使沟渠中难留半点泥沙,沟渠全程山体岩石裸露。偶尔有危石兀立形成一道石坝,挡住溪水的去路,坝内蓄满一池清水。流水“毕竟东流去”,水池蓄满后,泉水漫过危石向下流去。这样,如果山体陡峭,落差极大,就形成了壮观的瀑布。瀑布之下因常年冲击是一汪深潭。
  其二是山沟溪流水量、流势的季节变化明显,流水的声响亦随之变化。春夏时节,雨量充沛,水流湍急,如果是流经上面所说的石坝,湍急的水流冲出石坝猛击深潭,轰然作响,似万马奔腾,震动整个山谷,声音能传出数里路之外,气势磅礴。秋冬季节,雨水较少,山溪只有涓涓细流,流水淙淙,叮噹有韵,别有一种神韵。当秋高气爽,秋旱无雨时,山溪还会断流,泉水只能在石缝中渗漏,流水无声,正所谓“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山谷一片沉寂。
  可见,流水的响声与山石的大小,流量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流量的大小既和季节相关,又同突降“新雨”相关。我们可以根据溪流、沟渠的形态,把握其季节变化中的喧闹、欢腾、沉寂等特性之后,再来欣赏山溪清泉“从岩石上流去”的神韵,意境全出。清泉因“新雨后”流量增大,打破山谷原有的沉寂,由静而动。清泉似一条白练,漫过危石(巨大的山石,形成不小的落差),向下流淌,必然发出叮噹声响,清脆悦耳,奏出大自然美妙的乐章,令人神往。如果流量不大,就只有“泉声咽危石”的声响,如果没有危石兀立,清澈的泉水也只能汩汩地在青石上流淌,这样的话就不如“泉水叮噹”有韵味了。王维正是准确地描绘出山泉季节特征,生动地勾勒出“新雨”和山石与泉声的特定关系,让人听到清脆的泉声,“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热爱自然,工笔描摹自然,借月抒怀,寄情山水,以松鹤为伴,消受清风明月,求得闲适安逸,反映了诗人在受挫之后的特定环境中的人生态度和美学观念。再结合诗的后两句的意境:幽静的竹林深处传来村姑的欢歌笑语;莲动船来,渔人满载着鱼虾,满载着喜悦,宁静的山村一片喧闹声。又可以看出诗人处浊世求清,处静境求“闹”的生活理念,这也是王维厌恶世俗、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佛老思想的体现。
  
  殷显谷,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