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从《三国演义》看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何 兰




  《三国演义》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种种斗争,并通过这些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卷。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成功人物形象中,无论是宽仁爱民、知人善任、信义待人的开明君主刘备,还是荒淫愚莽、灭国弑君的董卓;无论是智慧奇绝、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是武功盖世却心胸狭窄的周瑜;无论是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神威勇武的关羽,还是武艺超群却卑鄙龌齪的“三性家奴”吕布……这些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的成功塑造,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人物画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却是曹操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带着自己心理的整个复杂性的人”。[1]曹操的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漫画了的白脸,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非常复杂却又丰满的不朽艺术典型。曹操在三国时代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中,表现了一个封建政治家多方面的品质和性格特点,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使其自身的性格富有极其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它揭露了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恶劣品质。因此,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性格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耀眼,引人注目,是因为作品透过他集中而尖锐的表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全貌。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他既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又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阴险狡诈、残暴凶狠的大阴谋家、大野心家;他有着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但又有着非常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的铁腕统治和斗争策略,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艺术。
  汝南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毛宗岗评此为“四字二语定评”。《三国演义》一开始就为曹操定下了性格基调,把他塑造成既是能臣又是奸雄的复杂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不能流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而是要从曹操所处的时代、他自身的言行、他在各种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格来认识。
  一、治世之能臣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著名讲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确,在诸侯称霸、战乱不已的三国,曹操如果不是一个英雄,就不可能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与孙权、刘备相抗衡,使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时代,曹操就是这个时代所孕育出来的杰出代表。《三国演义》一开始就赞扬他是“命世之才”,预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在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怀。他与刘备纵论天下群雄,表面上看来很狂傲。他称兵粮足备的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把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部下能事者极多的河北袁绍称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小人;认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表是“徒有虚名”,血气方刚的江东领袖孙策只是“籍父之名,并非英雄”;刘障虽系宗室,却是“守户之犬”,张绣、张鲁、韩遂等皆是“不足挂齿的碌碌小人”。曹操自负地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并以此为标准得出具有远见卓识的结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刘备感到震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致“手中所持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就连一贯贬谪曹操的清人毛宗岗也不得不表示叹服:“此老奸识英雄之眼,又非他人可及。”此时曹操已认定刘备是当世英雄,日后与自己争夺天下的一定是此人,虽谈笑挥洒,但内心隐然有一种危机感,只是他工于心计,善于掩饰,尚未彰著而已。在这里,曹操的雄才大略、宏大抱负和远见卓识已使我们有了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汉末皇室的昏庸无能,使董卓在十常侍之乱中欺天罔地,灭国弑君,司徒王允与群臣议及,皆叹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却慑于董卓的淫威而一筹莫展,只有怆然泣下。独曹操抚掌大笑,自告奋勇以献七星宝刀为名刺杀董卓,可见他的勇气和胆识高于其他的文臣武将。逃出京城后,他首先发“矫诏”驰报各道,联合十七路诸侯共伐董卓,表现了他的慷慨不群,敢作敢为。在仗义讨卓的群雄里,曹操的表现就十分突出。当董卓“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啼哭之声,震天动地”时,名为讨卓义军的群雄,各怀异心,为保存实力按兵不动,惟有曹操力排众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引兵万余,昼夜来赶董卓”,这种正气凛然、万难不屈的英雄气概也非曹操莫属。当讨卓大军在汜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时,各路诸侯异常震惊,关羽请战,袁绍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不许关羽出战,只有曹操支持关羽的行动,并热酒一杯,为关羽助威,这才有了一出闻名后世的好戏“关羽温酒斩华雄”。关羽斩了华雄,张飞建议就此杀入关去,活捉董卓,袁绍大怒:“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曹操却云:“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暗地里派人送酒送肉抚慰刘关张三人。曹操慧眼识英雄和没有豪族偏见的政治家风度,是何等不同于豪族出身的袁氏兄弟,这种政治家的精神风貌连毛宗岗也深表佩服:“阿瞒是可儿”,“阿瞒毕竟是可儿”。
  曹操下徐州攻打刘备,刘备败投袁绍,关羽被困屯于土山。曹操为了争取关羽为自己效力,不仅答应关羽立下的三约,而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使侍关公,并赠袍、赠金、赠马,试图像刘备那样厚待关羽,以培植关羽对自己的感情,真是煞费苦心。然而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知刘备下落,便为寻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曹操这时终于发现不可能使关羽回心转意,于是决定放走关羽,实践自己应下的三约,其爱才重义的感情和宽容恕人的度量也是袁绍之流难以匹敌的。
  同样,求贤若渴,爱将如子,不念旧恶,也是曹操为使自己文有谋臣,武有猛将,贤达之士接踵而至的治世之法。典韦死拒寨门使曹操得以生还,一回到许昌,曹操封典韦之子典满为中郎并收养在府。当操军行至育水时,曹操在马上大放悲声,不先吊子侄,而是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之魂,亲自拈香哭拜,使三军无不感叹。陈琳曾为袁绍作讨曹檄文,“辱及祖父”,曹操却可以“怜其才而赦之”,毫不加罪于过去的敌人。在破袁绍时,搜到“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这时有人劝他“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为了争取人心,扩大势力,实现自己称霸的愿望,他总是厚待自己周围的人,他知道,如果严加追究,势必造成人心浮动,未杀敌人却先乱了自己。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处理这一问题,曹操的度量确实是常人所不及的。
  三国纷乱,群雄并起,龙虎相斗,犬豚相争,金戈铁马的生活充斥了曹操的整个一生。他谙练兵法,善于用兵,又多谋善断,是一个南征北战数十年、叱咤风云于战场、一决雌雄于幄帷的杰出军事指挥家。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七十万大军,后方广大,供给充裕,又是以逸待劳,而曹操仅有七万人马,又是从许都北上迎敌,各方面无疑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曹操老谋深算,持重而果决。他利用和扩大敌人内部的不和与决策错误以及袁绍本人优柔寡断、生性多疑而又刚愎自用的弱点,首先派出徐晃半路出击,放火焚烧了袁绍的粮车,又采纳许攸的建议,出奇兵烧掉了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辎重,使袁兵不战自乱;又趁袁绍分兵保粮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击溃他的主力军,从而取得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中称曹操是“三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对他在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但他统一中原、称霸天下的雄心从未动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句,便是他政治抱负的真实写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