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作者:刘绪君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主张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但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愚昧的封建思想竭力地阻拦民主和科学的发展。在这种阻拦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是中国的妇女。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正是遭受这样伤害的妇女的代表。传统的学术观点认为祥林嫂是被封建宗法制度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父权勒死的,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这是依靠社会学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本文对祥林嫂的死因换一种视角审视,进行传播学分析,运用传播学原理探讨祥林嫂的死因。
  祥林嫂虽然生活在印刷传播时代(通过书籍、报纸、杂志获取外界信息),但由于祥林嫂属于平民(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根本没有能力(没有接受教育,不识字,文化低)从印刷传播中获取信息,只能通过口语传播——最基本的人类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祝福》表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叙述的就是祥林嫂与周围的人的对话,其形式就是口语传播。口语是祥林嫂与周围的人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祝福》围绕祥林嫂所体现出来的传播形式是借助口语媒介而进行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一、祥林嫂的人内传播——消极被动
  
  传播学认为,人内传播是所有传播形式的基础。人要拥有自我社会存在,必须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时,也把自我作为认识对象,既与他人沟通或传播信息,也与自我沟通或传播信息。祥林嫂生活于江南乡村的社会关系中,为了获得独立生存的权利,她必须面对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贺老六等各种人物,与他们沟通、交往或传播信息,同时,还要加工处理这些信息,为自己在这个社会关系中找准存在的位置。《祝福》三次描写祥林嫂的人内传播:
  
  其一,祥林嫂死去丈夫之后,瞒着婆婆,偷偷地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新年才过,祥林嫂从河边淘米回来,神色惊慌,说在河对岸徘徊的男人很像夫家堂伯。从小说对祥林嫂的神态、心境描写看,“很像夫家的堂伯”这个外在信息在祥林嫂心里进行了人内传播,促使她认真思考自我处境的艰难以及如何应对眼前的困
  境。
  
  其二,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并高高兴兴地如往日一样参加祭祀时,却遭到了鲁四老爷夫妇的阻拦。不让参加祭祀的信息在祥林嫂心里发生了人内传播,其结果让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调整、回应这个信息所带来的冲击,“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其三,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之后,脸上显出了恐怖的神色,惟恐死后被阎王劈开分给两个死去的男人,柳妈的话作为外在信息在祥林嫂的内心发生传播。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对“人内传播”阐释为: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成果,它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祥林嫂的人内传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一是祥林嫂在毫无准备、甚至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接受他人和社会强加于己的信息,外在信息具有突然性和强加性;二是人内传播的被动性导致接收外在信息后,没有对之做出相应的加工和处理造成信息失衡。因此,祥林嫂变成了信息的奴隶。
  
  二、祥林嫂的人际传播——双向性弱
  
  小说情节是对人物相互关系的反映,人物形象在完成一系列的信息相互传播过
  程中实现情节的发生、展开和结局。《祝福》中的人物相互传播信息主要表现为人际传播,具体地说,《祝福》情节的建立与展开主要基于围绕祥林嫂悲剧命运而展开的一系列人际传播,其中,祥林嫂的人际传播是这些信息传播的核心,其他相关信息传播都紧紧围绕祥林嫂的人际传播而衍生和展开。从《祝福》情节看,鲁迅先生主要描写了祥林嫂的三次人际传播过程:
  
  其一,当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雇工后,她反复向包括四婶在内的鲁镇人讲述儿子被狼吃掉的经过,“我真傻,真的,”听众从初次倾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而产生同情,到逐渐厌烦,鲁迅先生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共时性和历时性兼备的人际传播。
  
  其二,柳妈告诉祥林嫂在她死后,要被两个男人争夺,阎罗大王只好把她锯开,分给他们。于是,祥林嫂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去捐了门槛。
  
  其三,祥林嫂见过“我”之后,向“我”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然而,祥林嫂没有得到满意的、肯定的答复,这更增添了她对灵魂的疑问、迷惘和思考。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对“人际传播的动机”阐释为: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类从事人际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人,也让他人了解自己,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建立与社会、环境共适的关系。从祥林嫂所进行的人际传播看,她非但没有达到缓解压力、消除孤独和为自己建立与社会共适的关系的目的,反而因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曲解和误读,陷入了精神的深渊,最终自取死亡。
  
  三、祥林嫂的死因另说——信息压迫
  
  无论人内传播还是人际传播、小众传播,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个体的人不可能总是接收信息或输出信息,否则,信息传播就会出现失衡现象。我们注意到,祥林嫂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持续失衡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信息系统诱导祥林嫂进行信息误读(社会压迫),也有祥林嫂信息传播的自我堵塞(自我压迫),两者交织在一起,使祥林嫂走向了毁灭。
  其一,社会信息系统诱导祥林嫂进行信息误读,是导致她心理失衡和失去自我的根本原因。畅通的个体信息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输出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信息选择、加工和按照自我意愿输出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所提出的现代象征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在信息传播的自我互动过程中,个体会产生关于他人期待,这些期待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在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信息系统奴化而失去主体意识的劳动妇女,她无力按照自我意识重新组合所结合的外在信息,因此,每一次信息输入型人际传播及其人内传播,都是一次精神打击与心理灾难。比如,她在河岸上发现了夫家的堂伯,也意识到这将意味着什么结局,但其人内传播却不能修正接收的信息,因为在祥林嫂的意识深处,也承认夫权存在的合理性,于是,她只能束手就擒。
  一般来说,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选择、解释和修正外在信息,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外在信息完全契合个体的主体意识,个体觉得无需再对外在信息做出任何加工,只要按照自我需要,保留或输出信息,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时,个体往往变成了外在信息的稳压器和变压器。如,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夫家抓走以后的人内传播,即属此类。二是个体完全被社会信息系统(在封建社会主要是封建宗法思想)所奴役,个体失去了自我,对外在信息只能盲从、归依,个体成为信息愚弄、压迫的对象,如祥林嫂越是接收外在信息,就越加重她的精神负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