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信息17则
作者:晓 易等
德国隆重纪念诗人海涅
2006年是伟大的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逝世150周年。他的故乡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从2月17日开始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隆重纪念海涅这位该市“最著名的儿子”。海涅是德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进步诗人,1797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16年开始写抒情诗。他在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1830年海涅前往巴黎,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这时期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他的诗歌创作成为欧洲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1848年革命失败后,海涅忍受着瘫痪的痛苦,坚持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洪鸣摘编)
全美最著名的隐居作家现身
2006年春,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州立大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一场以哈珀·李的名著《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主题的征文大赛隆重落下帷幕,在典礼上,这位全美最著名的隐居作家终于露面,接受了学生和当地民众的欢呼致意。《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讲述了在黑人受到普遍种族歧视的1930年代,发生在阿拉巴马州梅冈小镇上的故事。律师阿蒂克斯·芬奇为一位遭到白人诬陷的黑人辩护,他顶着巨大的“民意”压力查明了诬陷事实,但最后仍然没能拯救黑人的生命。这本书蕴含的巨大的道德力量感动了美国社会,自1960年问世,该书的总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在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中,老派“硬汉”级影星格里高力·派克扮演的阿蒂克斯形象广为流传。但是,哈珀·李本人40多年来一直保持低调到了苛刻的地步,她长期隐居在阿拉巴马小城蒙洛维尔,彬彬有礼而又坚决地拒绝了媒体的谈话邀请,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即使露面也总是婉拒发言。这次征文大赛是5年前由阿拉巴马大学荣誉学院发起的,年已79岁的哈珀·李终于再度出山,应邀参加颁奖典礼,也终于同意出来与公众见面。(洪鸣摘编)
“垮掉的一代”研究又添新材料
2006年3月,纽约公共图书馆购得数万件“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威廉·伯罗斯的私人档案,其中包括作家本人的日记和手稿。与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相比,同为“垮掉的一代”旗手之一的威廉·伯罗斯在文学界至今仍是一个谜,对他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垮掉的一代”兴盛的20世纪50年代。 此次购得的伯罗斯档案从未公开过,其中包括11000多页珍贵写作手稿和许多未发表作品的草稿。作家本人在每一部草稿上均详细标上作品名字和写作日期,并用文件夹妥善装订。档案中还包含了一批私人文件,包括近3000页的私人信件、日记、做梦记录、涂鸦画作、记事本、几百张个人照片以及超过50小时的未公开录音。纽约公共图书馆亨利伯格图书室馆长伊萨克·盖瓦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够收藏到数万页文学家私人档案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专家、学者们相信这批档案将是研究“垮掉的一代”的百科全书,有助于厘清伯罗斯与“垮掉的一代”其他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私人关系,其中当然包括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洪鸣摘编)
经典名著《牛虻》被搬上话剧舞台
2006年上半年,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利莉安·伏尼契的经典名作《牛虻》,将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舞台。小说《牛虻》自1897年出版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我国1953年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册,是当年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在20世纪,《牛虻》、《简·爱》和《红与黑》成为最轰动中国的三大外国经典文学名著。该部话剧的导演雷国华先生表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排演《牛虻》,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重新了解经典,同时也是为了能引起当代青年对人生与信仰的思考。“牛虻之所以成为他那代人的偶像,其魅力来自于为了信仰而不惜牺牲生命,但如今社会偶像的诞生变得越来越容易,比如F4、超女,而像牛虻这样的精神偶像几乎没有了。”(洪鸣摘编)
王蒙《青春万岁》将在越南出版
著名作家王蒙的小说处女作《青春万岁》将在越南出版。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王蒙2月14-21日在河内参加此间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官方的越南通讯社曾报道说,越南文化与体育出版社已同王蒙签下两部长篇小说越文版的出版合约,其中包括王蒙19岁时完成的《青春万岁》。在越南作家协会举办的座谈会上,王蒙谈到了他荣辱并存的人生经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革命不同阶段内的共同体验。(晓易摘编)
刘亮程的《虚土》改变小说创作格局
曾以散文作品《一个人的村庄》成名的新疆作家刘亮程,2006年推出其首部长篇小说《虚土》,该小说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据作家本人介绍说,《虚土》将会是一部与之前的乡土小说迥然不同的作品。他说,虽然很多作家有着共通的生活经验,但必定会因各自的视角和表述方式的不同而写出迥异的作品,“其他作家的乡土作品可能更多地涉及中原农村连续不断的村庄史,和通过历史沉淀而成的民风民俗与乡村文化,但《虚土》却完全剥离了这些风俗文化的东西,赤裸裸地呈现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刘亮程透露,他原本想把《虚土》写成一部移民小说——写上世纪60年代逃荒到新疆的移民的故事。“后来我发现,以这个题材为目标根本无法把我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而这样的小说以前也并不少。我不甘心去写这样一个传统的小说,所以就渐渐地把小说的背景淡化了,把小说的肉和骨全扔了,只留下了精气神。”《虚土》完全脱离了传统小说的影子,“没有特别的故事情节,读者则必须要摸准小说的精神脉络去读,因为小说的精神气脉还是一以贯之的。”他还说,《虚土》是一本很难去概括其主要内容的小说,“时间、死亡、童年记忆、家园和漂泊等词汇是它的关键词。整部小说体现了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空茫感。这是一种漂泊无着落的感觉,呈现的完全是一种精神状态。”(洪鸣摘编)
张洁新作《知在》尝试悬疑手法
张洁在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知在》中,一改往日的写作风格,使用她从未用过的悬疑手法,将一个爱情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而文中所有人的命运都变得起伏跌宕。在《知在》中,张洁写了一幅神秘的古画引出的五段惊心动魄的爱情:当年“破四旧”的红卫兵、如今经营古玩的叶楷文从美国回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无意间得到半卷晋代的佚名古画,画幅上辗转流传的藏家印款有贾似道、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吴三桂……俱是历代不得好死的名角儿,古画上藏着阵阵戾气,每个拥有者都死于非命——由此历史谜团牵扯出五段爱情故事。比起温情的《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走了》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无字》,张洁的这本新作每每让人读得汗毛直竖脊背发凉,原因就在于她用了时下流行的悬疑手法。对于张洁这样的作家,尝试一种全新的写法无疑是一种冒险,对此,张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说创作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怎么写,要看自己在与那个‘题材’碰撞时的状态。而且我喜欢‘试一试’,试的结果是,虽然都是自己的作品,有时风格相距甚远。哪怕是对饮食,也喜欢试一试。我经常出访,面对许多陌生的食品,首先不是拒绝,而是先尝一遍,算是普查,总会试出特别适合自己口味的,然后可以持之以恒地享用,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收获。”(洪鸣摘编)
郭雪波《狼孩》不跟“狼”风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继早前发表《银狐》之后,近日又推出的以狼为主题的《狼孩》。对于出版这种动物题材的小说是否是在跟《狼图腾》的风,郭雪波却予以否认,他表示自己此前已经写过很多类似小说,比如他的《沙狐》发表于1985年,《银狐》也是10多年前就开始构思。“如果说跟风,我不知道是谁跟谁的风。其实完全两码事,追求反映的思想内涵完全不一样,是两种写作”。郭雪波还认为,把狼说成是蒙古人的图腾,在蒙古族学者和读者中间,已有很多反弹意见。(洪鸣摘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