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题新解

作者:彭永武




  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问世以来,李甲就背上了千古骂名。历来论者都认为李甲是一个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对杜十娘的爱是虚假的,纯属逢场作戏,图一时之快而已。在我看来,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杜十娘自己而不在李甲。
  第一、杜十娘对李甲的爱,是由怜悯而产生的。这种爱本身就是一种施舍,具有强加给人的成分,动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杜十娘忍受不了长期的凌辱,渴望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故“久有从良之志”。众多风流纨绔、浮浪子弟便是她摄猎的对象,憨厚木讷的李甲最终被她锁定为猎物。美艳绝伦的十娘,争宠谄媚之人可说举不胜举,何为偏偏看上一个老实、庸懦的书生呢?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力量弱小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才具有美,才去玩味它。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小心而多情地亲近他、亲昵他。这种带有功利性质的爱,一旦被抛弃内心肯定无法承受。
  爱是给孤独的灵魂找一个支撑,是两颗心相遇发生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但两人的性格相差甚远,十娘是一个城府太深、计谋老辣之人(计赚鸨母、拿私蓄作赎身费、以自尽要挟鸨母);李甲则是无一点计谋、直言坦露的憨厚之人(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受鸨母叱骂、性本温克,借钱无着落、羞见芳卿)。这样的两人能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吗?爱情的基础应是心底透明、两不相欺、坦诚相待。
  第二、十娘看中的是李甲的金钱和地位。日本侵犯朝鲜,告急天朝,经户部官奏准:“以此宦家公子,富家子弟,倒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这是国家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只要有钱都能做“太学生”。十娘明知李甲是宦家子弟却偏“有心向他”。
  与众多到教坊司院内游玩的阔少相比,李甲“撒漫用钱,大差大使”就鹤立鸡群,更能吸引鸨母和妓女们的关注。“性本温克”“忠厚志诚”的李甲深知与她们的交往是“以利相交,利尽而疏”,故寻找借口“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十娘在遭到拒绝后,仍不甘心,致使“自幼读书在庠”的李甲无力阻挡这一股涌动的青春洪流,因而“海誓山盟”。
  李甲之父李布政是掌握一方经济大权的高官,“老布政在家闻知儿子逛妓院,在家发怒。”这是一个难得的肥缺,有多少人都会争相攀附。一个“久有从良之志”年轻而漂亮的十娘,就犹如茫茫大海中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摒弃了老布政的反对,排除了“自幼读书在庠”的李甲对父母的忠孝。长期的“虚荣”,让她误认为是幸福婚姻、美好爱情的开始。
  第三、传统文化的阴影,十娘应该明白,个人在文化面前总是渺小和脆弱的,个人若要与封建文化这架庞大的风车迎战,其结果每每是头破血流。人是社会的动物,更是文化的动物,个人的行为必须要受文化的制约。李甲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读书在庠”,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文化的教育,必须走科举功名之仕途,即饱读圣贤诗书,然后博取功名、光耀门楣,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忠不肖的子孙。在婚姻上,封建文化讲的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像李甲这类出身名门的书生若要与一个青楼妓女结为伉俪,那简直是伤风败俗,有辱家门。即使是人性解放、婚姻自由的今天,如果厅长之子——读书之人,娶一个众所周知的妓女为妻,同样要受人们非议,受亲戚所不容。
  如果李甲坚持选择十娘,结局也未必令人欣慰。因为人间没有桃花园,更不可能对一个不能自食之人永远“侨居苏杭”,所以我认为是十娘没有读懂世俗文化这部“百科全书”,怀揣一部理想主义的爱情经典而做白日梦。
  
  彭永武,贵州沿河县官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