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

作者:冯晨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的一部分,但是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课堂中的语文教师常会面临这样的尴尬:教古诗,无非是了解诗意,熟读背诵,仅此而已,毫无诗情画意可言,更达不到把诗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修养品质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人文关怀的效果。面对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小学生推荐必背的240篇古诗文,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学?怎样让学生从中受到诗文的滋养,人文的熏陶,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利用每日课前五分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短诗日日吟
  
  诗,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为读者留出广阔的欣赏空间。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仅八个字,就尽现古代狩猎者的生活场景,尘土飞扬的原野,四处逃窜的禽兽,手持弓箭在奋勇追赶兽群的猎人,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原始生命的张扬和力度。读,是语文教学之魂,更是诗歌教学之魂。要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和情感,全在于一个字——读。美读、吟咏、背诵,在读中感悟、想象、积累,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诗人的七情六欲。“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但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习生活紧张,要求学生花费大块的时间来读诗,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为此,师生一起协商,每天抽出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自主开展诗歌阅读活动,师生在愉悦旺健的精神状态中,开始新一天的语文学习。一旦养成短诗日日读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一学期之后,学生就轻松地积累了七八十首诗歌。
  
  二、好诗人人选
  
  短诗日日读应该不是新颖的做法,但大多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诗题,要求学生课后去抄写背诵,然后课堂上抽时间赏析。这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学习的进度,有利于教师的具体指导,但有时老师选的诗未必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反倒觉得读诗是一种任务与负担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解读,自己去品味?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他们有这个潜力和能力。正如北师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的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
  一旦将选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然会在课外去主动寻找,找寻途径灵活多样,学生更乐意上网去找,找寻的诗歌用多媒体幻灯的形式保存和呈现。在寻找诗歌时,学生无形之中多了一次对诗歌感悟的机会;在制作幻灯课件时,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是所阅读的诗由学生自行选择,而且课前五分钟的读诗活动也由学生自主安排。课前五分钟的讲台既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读诗方式,或动情吟诵、或评点写法、或描绘诗境、或穿插背景故事……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这种自主选诗讲诗的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好胜心,而且一改学生被动学习古诗的地位,学生学习诗歌的主体性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造诗境
  
  诗歌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德国人莱辛也曾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画相通,但仅靠选诗的学生短短几分钟的讲解,是很难让其他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多媒体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利用网络下载切合诗歌意境的音乐、图片等,通过视听造境,色形构图,把非造型的无声文字还原成能够激发情感的审美形象,使得古诗诵读充满灵秀之美。
  学生选定诗歌后,教师指导其在揣摩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上,上网搜索适宜的图片和音乐,设置为诗歌的背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选读《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等雄浑跌宕的非凡气势,仅从几个字是很难领略其中的韵味。在这里,多媒体图片就可以展示那浩瀚无垠的大漠: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升起,蜿蜒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失在黄河的尽头……这种要求学生搭乘网络快车引音画入诗的尝试,诗歌学习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现代化的心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有形的意境中领略诗歌无形的意境魅力。
  为了使每日课前学诗五分钟活动更富有实效,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选、自讲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应该注意下面两个环节:
  首先,示范引导。
  从选诗到读诗、讲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如选诗应以清丽活泼、浅显易懂的短诗为宜,一读即背,朗朗上口。要求选诗的学生讲诗前就已烂记心头,幻化为画面,并能知人论诗,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写成书面文字。做成幻灯时,在保证诗句文字清晰的前提下,再去选择切合诗境的画面和音乐,不可本末倒置。每一首诗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有的风格情调,给不同情调的诗配上不同情调的音乐,让朗读在一种特有的萦绕于整个身心与周围空间的音乐背景中进行,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上气势磅礴的民乐合奏,以大鼓为主;李清照的《声声慢》则须用凄婉悲凉的古琴声来相衬;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应用古韵十足、苍凉悲怆的古筝来相和。
  其次,适时点拨。
  理解古诗需要相关的古汉语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学生不可能了解得这么多、这么全,必须要有老师适当的点拨和点评。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点拨重在语言。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虽然有“碧草”“春色”,有“黄鹂”“好音”等丽词,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就写出了春色虽好但无人欣赏的孤寂环境,抒发的是对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悯之情,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点拨语言,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诗歌,更在于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用字之妙,点拨不是鉴赏,更不是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点拨只是诗歌诵读的辅助,只是学生有疑难时的引导。通过点拨,诗歌的句意清晰了,形象丰富了,意涵深刻了,学生的感受和体悟也更真切了。在这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些赏析性的文章,或从语言,或从形象,或从技巧,或从内容,不求面面俱到,慎防泛泛而谈,这样,古诗阅读又自然地上了一个层次,并最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阅读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应对新课改的需要。
  
  冯晨辰,教师,现居浙江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