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古诗文教学如何实现创新

作者:郑松彪




  新课标明确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将使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摆脱了枷锁,更应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加大教改创新力度,以便找寻科学、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那我们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运用表演,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记忆。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不同于电影、电视等节目中演员的表演,它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激活课堂气氛的一项良好措施。对有些诗文的难点、疑点,单凭老师的巧问、精讲是难以让学生释然的,但老师能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表演,在表演中体会,在情境中感悟,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如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众多学生反映课文中“船头坐三人……”一段背诵起来难度颇大。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以及“诎右臂支船而竖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等句子,学生很容易将“左”和“右”搞混了,而且对三人的身体造型也颇感迷惑费神。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三人为一小组分别进行讨论、表演,比比哪一组同学的表演更逼真、更形象。学生在对课文作细致的阅读后,能紧扣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在表演中也对文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及身姿神态了然于心,大大加深了记忆。若在背诵时遗忘,学生略微比划几下就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来了。对文中使用“左”“右”方位词的判断也十分准确、迅速。实践证明,对于叙事性、说明性较强的古诗文,恰当运用表演帮助记忆,效果极佳。
  
  二、在教学中渗透音乐,提高学生背诵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名篇、源远流长的古诗词、优美精警的辞文都纳入学生的记忆背诵范围内,如果我们牢记众多古今的美言名句,当我们写文章时就可以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灵活运用。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较多,如果能采用一些巧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而获得速记的效果,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配乐授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将文学的情感美、艺术美与音乐美的意境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配上二胡名曲《阳关三叠》,学生的思绪很快就被带入歌曲凄恻悱恻的境界中,朋友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似乐曲一样萦回在学生脑海中,余味绵长,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不久,一曲完毕,有部分同学整首诗也会背了。
  在古诗文的背诵中,高声朗读比默念更容易记住,配上歌曲朗读比单纯的朗读更容易记住。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在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配上一段豪迈雄壮的音乐,让学生想象曹操登临碣石时捋着胡须登高观海的动作和意气风发的神情,然后进行大声朗读,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兴趣大增,不久整首诗就能熟记在心。
  
  三、以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体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调动激发创造的热情,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见解。
  在回答《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提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这一问题时,它犹如一块石头投向水塘,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在一番热烈的讨论以后得出的启示很多,诸如①有病就医,有错就改。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③小病不治必将酿成大病。④小错不改终将铸成大错。⑤做人不能“讳疾忌医”。而做人应敢于面对现实。⑦面子问题,害人害己。⑧心病还须心药医。再如《为学》的第一段对事情难易转换的论述有一定的辩证意味。于是本人让同学们依照第一段的句子模式进行仿写,收起来的答案异彩纷呈,有写“天下路有长短乎,行之,则长者也短矣;不行,则短者亦长矣。”也有写“世间书有厚薄乎?读之,则厚者也薄矣;不读,则薄者亦厚矣。”……许多答案耐人寻味,令人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这种以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为扩展的以疑促思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改变思维,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我们学古人文章,不在于炫耀自己的记忆能力,而是通过“温旧”而“知新”,从古义中读出新意,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知新”的有效途径就是逆向思维。
  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哲理和警策性,天长日久,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就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从另方面或另一个角度去考虑。如阅读《曹刿论战》一文,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有远谋及卓越的才能,讽刺了鲁庄公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目光短浅、无知可笑。这里鲁庄公相对于曹刿来说是一个反衬人物。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取信于民、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在某种意义上,把鲁庄公定位为一个好君主,也说得过去。这是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文基础上提出的新见解,他们敢于打破思维的模式化,从传统教学中听命服从转弯为求异创新,应当大力加以肯定鼓励。
  
  五、鼓励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并加以正确引导。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学生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通过一番描述,学生深深体会到游子悲愁思乡之情,结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古诗文教学中,本人还多尝试续写、改写等形式,让学生凭借想象在艺术世界中尽情翱翔,体验艺术创作的快感。如要求学生结合《卖炭翁》内容,续写卖炭翁的悲惨结局;根据《石壕吏》内容改写成一篇第三人称
  的记叙文。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改写的内容新颖,想象奇特,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乐趣”。
  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多一些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勤于探索,才能使以往索然寡味的教学变得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尽情采撷古诗文这个百花园中动人的花朵。
  
  郑松彪,广东东莞市石碣职业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