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实践与收获

作者:林国清




  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那需要太多的努力。2004年面向全市执教的两节公开课引起我们的深思。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可以让我们去借鉴,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摸着石头过河”可谓最好的概括。以下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在此抛砖引玉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重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获取更多源自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知识让他们兴奋得多,效果好得多。例如在教学《苏珊·安东尼》一课时,我们紧扣这一单元探究学习“妇女解放”主题,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
  1.听过去,看现在——从社会的发展变化看妇女的社会地位;2.从古诗文中看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3.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4.巾帼英雄谱——我所认识的一位杰出女性;5.我心目中的现代女性形象;6.女性与广告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们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在课余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奔浪,有的在图书馆遨游,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这期间,我们并非对此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会很关注学生的资料搜集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今天的妇女能充分享受到种种权利,是经过众多妇女自由斗士们的不懈努力才获得的,伟大的苏珊·安东尼就是其中一员。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随笔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喜欢。”笔者认为像这样的探究课每学期至少要开设几节,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有把触角伸向生活中去,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教学,变为“融合式”教学,努力构建民主、平等、愉快、合作的教学“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自由表达才可能成为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54名学生,将他们分成9个小组,每组6人,并确定小组组长。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常是教师直面学生的讲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聚集在一起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
  文言文是难教的,太深太浅都不可取,而且学生们也不喜欢学文言文,普遍认为枯燥乏味。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我们就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中:
  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下面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自读文章掌握大意,然后将本课中文言实词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个方面进行整理;文言虚词将“之、其、以、而”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互问互答。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归纳的实词,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揣摩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轻易放弃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们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点拨、答疑、解惑。
  再次,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
  最后,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朗读。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高兴地说着,热情地讨论着,愉快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还有几个在做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的可喜局面。
  三、重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若仅限于对文章字、词、段、篇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是无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教材中那一篇篇歌颂父爱、母爱,抒写乡愁,抒写爱国情怀的作品;那一篇篇记录伟大人物少年时代的优秀传记都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好素材。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短缺,因此在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为充满灵性的语文课理应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感受人生的情感、审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扣住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2让学生“议”,议出真情的源头;3让学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4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5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6让学生“写”,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这样学生们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国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既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成熟,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灵感得以升华。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新课程在这方面做得相当的周全,今天的语文就像一位美人,在其中,既有孩子们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又有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和对《红楼梦》的崇拜。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所以我们要将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去浸润学生,唤醒他们的人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兴趣,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究;参与,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情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沿着它,三年我们一路走来,将新课程的三维整合目标巧妙而自然的融合于其中,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领略语文世界的美丽风光,让他们自然而然的爱上她。语文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林国清,福建宁德民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