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艾青诗歌《黎明的通知》意象解读

作者:苏正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如、克阿、林壁等,现当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由于家庭受封建迷信观念的影响,他自幼就由贫苦农妇大叶荷养育,直到5岁才回到自己的家里。从小不同寻常的经历,使艾青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192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学习,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他回到祖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艾青写了不少诗歌,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后,第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每一个有独特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意象。在艾青的成长历程中,太阳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在“太阳”的意象里,流露出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和向往。诗人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丽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在《黎明》一诗中,艾青写道:“我永远不会绝望/却只以燃烧着痛苦的嘴/问向东方/‘黎明怎不到来?’”,表达了诗人对“黎明”的焦灼盼望。现实关怀和人民意识是我们解读艾青诗歌创作无法绕开的话题。可以说,在抗战烽火的推动下,艾青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意识融入了人民意识,用眼睛与心昭示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和痛苦的黎明。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最富有理性精神的诗人。现代教育培养了他高度的理性精神和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他对现实的紧密关注和深刻思考,使他的诗具有很好的阅读张力。
  在《黎明的通知》一诗中,诗人赋予“黎明”全新的意义。本诗写作于1942年初,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但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抗日力量、坚持抗战思想的领导下,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趁这夜已经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在诗里,诗人化身为“黎明”,呼唤光明和希望的到来,表现了诗人对抗日战争必胜的坚定信心。诗人从重庆奔赴延安,以敏感的眼光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曙光,因而他在诗中要叫醒“女人”、“男子”、“情人”、“少女”、“母亲”、“婴孩”、“产妇”、“负伤者”、“难民”等等,他要请“一切的不幸者”、“一切爱生活的人”全去迎接黎明的到来。诗豪情满怀,有一种血与火之后的胜利和新生,强化了诗人对民族崛起的信心,不免使我们想起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艾青曾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黎明的通知》就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写出的诗。全诗以“黎明”和诗人的对话口吻来写,诗中的“我”就是“黎明”,“你”则是诗人,“他们”是指渴求光明的人们。诗人有意赋予“黎明”以生命,这就使全诗充满人性化的美,格调清新、活泼。诗中采用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使描写的画面和抒发的情感显得真实动人,也便于产生联想和想象,使诗人能与“我”融为一体,纵横诗情。全诗大量运用排比,反复铺陈,层层递进,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有珠走泉流之妙,从情绪、语言到节奏构成了诗的内在旋律,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美。
  作为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艾青继承了五四运动所奠定的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忧患意识,生活经历的苦痛,使他沉重地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合在一个民族必将新生的信念中,他的一生和他的诗一样,丰富而沉重。
  
  苏正杰,教师,现居贵州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