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西厢记》中的反叛思想解析
作者:俞 师
一、重塑男女形象
《西厢记》中男主角是张生,女主角是莺莺,另外有两位重要人物即崔母及丫环红娘,这两位人物对情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普救寺中的偶遇,让张生遇见了美艳无比的莺莺,此后的张生为莺莺魂牵梦绕,然而这位“书剑飘零”的书生除了挚诚与痴情外,并不具备别的能力,在援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后,便乐滋滋地做起了娶莺莺的美梦。当他帽儿光光,打扮得干净亮堂去见崔母和莺莺时,却遭崔母阻挠,美梦的破灭让张生一病不起。
与剧本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张生的形象则显得相形见绌。崔母虽并非正面形象,却有一种威慑力;莺莺性格复杂,却始终有一种反抗性;而红娘则是勇敢、机智、最大胆、最有反抗性的角色。与张生相比,这三位女性形象是极富有个性的。张生的虚弱更显出了女性的坚强不屈,这与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观念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剧本中的情节确有夸张,但王实甫告诉我们:女性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二、改变主仆地位
《西厢记》中的丫环——红娘机智、勇敢、乐观、有胆有识,堪称文学史上塑造得最动人、最丰满的侍婢形象,“红娘”也成了人皆熟知的代名词。在《拷红》一折中,她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一番有理、有利、有节的言辞,以四两拨千斤的气势改变了老夫人的主意,使得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得以公开。在红娘面前,老夫人的威严荡然无存,莺莺的作假变得可笑,而张生的揶揄则更显得她有胆有识。红娘其实是劳动人民的代言人,与那些封建礼教的驯服者比起来,更充满活力和希望。同时红娘形象对于剧情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红娘的帮助,莺莺小姐是不可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张生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没有红娘,就不会有《西厢记》。
红娘的光辉、不朽,才显出了莺莺、崔母的苍白之力,也因为有了红娘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才暗示了封建势力的衰弱和必然走向灭亡。
三、更新伦理观念
在封建社会之中,不听父母之命便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但是在《西厢记》中,崔母却在女儿莺莺的面前妥胁了。莺莺最初是被许配给母亲的侄儿郑恒的,对这一桩婚事,莺莺一直心里不太愿意,然而却无能为力,直到普救寺中遇到了张生,事情才有了转机。莺莺被张生的挚诚深深感动,虽然最初徘徊在理智与情感之中,始终不敢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然而在红娘的帮助下,最终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有崔母的严加管教,不断遏止,却始终阻止不了有情人的厮守。莺莺和张生的最后胜利,预示着封建的势力无论多么森严,无论怎样企图阻止和扼杀真情,其结果都是徒劳的,再森严的封建礼教,终究也无法战胜至真至诚的情感!
四、厌弃功名利禄
自明代以来,科举考试一直是读书人平步青云,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然而《西厢记》中却将其认为“蝎角虚名,蝇头微利,拆散了‘鸳鸯’”。这一观点无疑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尤其是由相国之女唱出。在剧中第四折,莺莺对张生的一再叮嘱,先是以诗相探,继而明白讲出怕“最后叮咛”这一节的“君须记”。由含蓄到显露,由委婉到强烈,除了思念、体贴之外,还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以及对功名利禄的厌弃。
在封建上层社会中,状元往往是名门贵族选择的对象。莺莺的反抗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女子在爱情婚姻上的精神负担——唯恐被男子无端的抛弃。“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景物的描写都体现了莺莺的心境,体现了莺莺小姐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她在爱情上的觉醒,体现了她对至真至诚情感的渴望,对于浮名虚利的厌弃。
王实甫在创作中安排一位贵族小姐的唱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而且还表明了广大妇女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一位名门之女对此制度都深表厌弃,更何况一般女子呢?
五、反叛传统婚姻
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往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无权自由选择。
《西厢记》中的婚姻观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莺莺与张生的结合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才子与佳人在一起,外貌上相配,学识上相当,而且是自由的选择。王实甫的这一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以说这一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婚姻观,是对封建桎梏的反抗与挑战。
王实甫的《西厢记》因为艺术上的重大突破,思想上的深刻革新,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关于其价值与意义仍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俞师,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