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网络教学与语文新课程的整合

作者:李碧荣




  随着新课程的大力推进,以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建构为原则的课程观必然引发一场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正成为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强势表达。新课标认为:“知识学习过程是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培养搜集和发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网络化学习恰好可以在革新传统学习方式上发挥巨大的建设性作用,能为发展性、综合性学习构筑有利环境。要发挥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做到网络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就要处理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层层整合。
  一、课前:有效整合资源
  网络,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美文供学生阅读,有万籁供学生倾听,有万物供学生凝视。但如何使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能达到最优化,最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l.信息要具有有效性。
  《标准》中这样指出:“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教学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逐步积累的过程。只有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真正引起学生体验的兴趣,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才能称得上是有效信息。
  网络教学中更要注意所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性。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是海量的,教师就成了茫茫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主题学习内容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建成可利用性较高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位教师在进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网上欣赏“虎门硝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等历史画卷,同时配合那呼喊声、枪声,通过演示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老师再来分析这一部分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学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
  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桥之美》一文时,提供了大量桥的图片给学生欣赏,还配上了优美的钢琴曲,学生极快地拉着鼠标往后欣赏,这时我在怀疑学生是否正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结果学生交流时要不就是在网页上找一段内容说,要不就是不知所措。
  这两节课不同的教学结果,有效地表明了我们在Internet大容量的信息资源环境中,要进行合理的筛选,要选择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内容的资源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设计要具有人性化。
  《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之中,全身心地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网络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理清说明顺序。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课文说明的内容设计成一个“迷宫”游戏,每到一处,就会出现与课文中说明相应的对象、顺序和方法,学生只有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顺利“过关”,否则警报便会大作,被当作入侵者抓到“监狱”“苦读”(重读课文)。然后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来演示大会堂平面图,让学生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填上:花岗石大台阶、12根大理石门柱、风门厅、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办公楼、庭院等,并标出方向。课堂中克服了常规教学中那呆板式的师问生答,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迭生悬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又一村”活跃了课堂,催促学生积极探求,学生于心旷神怡中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课中:有机整合师、生、机、文
  《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网络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网络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于是课堂从头至尾只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看到学生埋头浏览的场面。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教师变成网络管理员。曾听过一堂《爱莲说》,这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网站,他将教材原文用精美的网页形式展现了出来。为了渲染气氛,他用大量的FIASH动画展现千姿百态的莲花。课堂讨论时他又费尽心思地制作了一个BBS论坛,让学生通过电脑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结束时他又用ASP技术制作了一份交互式的网上答卷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的确是被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所深深吸引住,但把书本、同学、老师都抛在一边,而忽略了与老师、同学的对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的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反之,另一位教师在执教《走进对联》时,把师、生、文、机有机地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来对”环节中,先让学生登录“对联阁”,为所示对联创作下联。然后学生自评自己创作的对联,接着请其他同学评价,最后老师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各方之间可以多向地交流。这给了学生一个无比自由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机、文的有机整合,既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又不失语文教学的本质,真正做到了网络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
  三、课后:有序整合近期、远期目标
  一堂网络课只是展示了一个主题网站的初始运营阶段。网络型课件的优势还在于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教师可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讨论为主,给学生留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作业完成后,发到教师的电子邮箱或复制到指定文件夹,也可以贴到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学生的作业就是其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可以开辟优秀作业展评,将质量上乘之作存储到语文资源库中。这不仅可以不断更新和充实资料库,而且使学生的成果得到了展示和共享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以《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为例,学完课文后孔乙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就围绕这一主题,布置了一篇作文《孔乙己,我想对你说》,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拓展性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然后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可以随时登录论坛欣赏评价这些文章。最后我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归纳整理,把优秀作文放进我校的语文资源库中。这样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去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使学生获得了创作的成就感。
  只有课堂的各个环节层层相扣,有机地整合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走进开放的网络课堂,让网络真正为语文教学插上奋飞的翅膀!
  
  李碧荣,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