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林 玲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在国外,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赫尔巴特认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基础,教师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杜威也曾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以上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兴趣呢?
  一、完善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首先对你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前提。
  在青少年发展阶段,他们常把自己和自己信仰的人相认同,这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自居作用”。语文老师,首先要是“语言大师”,课堂语言要体现智慧,要机智幽默有风趣,要准确、精练、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是享受。老师还要注意态度的和蔼亲切,有亲和力。学生总不喜欢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课吧?另外,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还应体现在治学态度的严谨,处理课堂问题的大度等方面。严谨是一种工作学习的态度,学生必须具备,老师要身体力行“传染”给学生;宽容大度,对学生尊重,自然赢得学生的敬爱,学生自觉向老师靠拢。这是教师素质修养的预设。一个有着崇高师德和良好素质的教师常常是学生敬佩的对象。具体地说,一个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体系、饱满的情感形象、幽默风趣的情感语言乃至最后形成的整个的人格魅力,都会不知不觉打动学生的心。当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时,你的教学已接近了成功。
  二、关爱学生并正确地对待他们,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条件。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50年代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爱”的教育,她经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在这个群“星”璀璨的社会,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小小的自我空间里充斥了明星照片。如果教师有魅力,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真正做关心爱护他们的朋友,那是任何缥缈的明星都无法和他竞争的。师生间形成真正的感情交流,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一个有潜力可挖的人,一个可以培养成材的人,对中专生而言,开导其自卑之心,疏导其逆反之情尤显重要。只有当整个的师生关系达到其乐融融的时候,教师才会教得舒心,学生才会学得舒畅,学习变成大家都感到快乐的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所在。
  学习是一个接纳、吸收、消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总会不同,有快有慢,有好有差,此时,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和正确的评价,或表扬或鼓励。我所指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大的概念——一次认真规范的书写,一次积极正确的回答,一个内向的学生大胆的发言,一个优美动人的作文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成功,尤其是一贯受到歧视、鄙视的中专生,初中教师对他们吝啬的赞美此时更显珍贵,当我们给予他们热情的鼓舞时,他们内心世界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和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提高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不断激发,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以及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使整个学习过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四、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表演性,尤其是语文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恩曾总结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所以,教师实质上是一个表演家,他在运用有声语言讲课的同时,必须用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来加强表达效果,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听课兴趣。比如,在讲《守财奴》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表演小说主人公葛朗台抢夺梳妆匣、骗取女儿继承权时一系列丑态动作,学生们都哈哈大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五、在想象中徜佯,在意境中品尝,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式生动而富于变化。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预设要力求使课堂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便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久而久之,趣将不趣。熟知的教学模式,要合理地间断地使用,还要常变常新,敢于突破,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总是那么有新意。这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预设。一名具有自觉教学意识的语文教师,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优势,那就是利用课内课外的美文所蕴含的感情去激励学生,形成美育渗透,增强其想象力和领悟力。中专教材里也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讲课中教师时刻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这美文不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美的天地,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就可以化为自己的情思,就可以选准动情点,叩击学生的心弦。然而,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活的直觉性,不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可能达到“穿越现象抓住本质”的程度,只是凭借直观的感觉来确定自己的好恶。如果教师忽略了文学作品中那喷薄欲出的情感因素,久而久之,语文课就倒了学生的胃口,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对文章的深层次感悟。为此,我尝试着把音乐名曲引入语文课堂,配合文章的阅读理解,对一篇文章给予它一定的情感,极力开拓文章内在的情感因素,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文章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如出我心,如出我口。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就配以婉转深沉的《二泉映月》来激发情感。乐曲由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接着作者沉痛地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画面。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想象着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却按捺不住内心的苦痛而大声疾呼,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漆黑一团?何处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愤的语调,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苦闷,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当炽热的感情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又渐渐陷入了沉思:“世界有一天会变好的吧?”带着这朦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织着疑问和伤悲,音乐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此语此情,此境此意,正好与朱自清先生在静谧的月夜抒发的失意、怅惘、凄清、哀婉却对自由充满向往之情吻合。教师流泪了,学生哭泣了,正是这无限的想象力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参悟。
  六、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助方法。
  对语文教学而言,还可用一些更为有利的优势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剧本演出,读书报告会等等,都可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还有许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经验和做法,这儿就不一一而论了,归根结底,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质就是诱导、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并让其尽可能地全部释放。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语文吧,那时,阅读和思索就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并相伴终生。
  
  林玲,湖北黄石中等专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