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呼啸山庄》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王 华




  《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把它称之为“全世界最奇特的爱情小说”。的确,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远离尘世喧嚣的两个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希克历和凯瑟琳)之间简单的爱情故事,却让读者深深地感叹于男主人公希克历那痛苦和残忍的复仇。人们实在不明白,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小说,女作家为什么让“恨”占据了小说的主要位置?然而,正是这爱与恨的强烈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使我们深刻地体会了书中那饱含激情又令人窒息的爱情。女作家在描述故事的自然社会环境、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爱情时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它强烈刺激了读者的双目,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书中人物,也更好地认识《呼啸山庄》的文学价值。
  
  一、自然社会环境的对比
  《呼》中的故事发生在两个典型的自然社会环境: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让我们来看一下女作家对这两个山庄的对比描写。石楠丛生的荒地中矗立呼啸山庄。“‘呼啸'描绘了一种喧器纷乱的气氛,那就是山庄完全暴露在狂风暴雨之下。”“你能猜到那呼啸而过的北风的威猛,它扫过房头的几株矮小的枞树,然后再沿着一片枯瘦的荆棘刮过去。那荆棘的枝丫全都倒向一边,好象是在乞求太阳的恩赐一般。……窄窄的窗户深嵌在墙中,墙角都用凸出的巨石防护起来。”[1]凄凉中透着粗犷。“画眉山庄为青翠的、广阔的苑林所环绕,附近吉牟屯山谷下,从洼地里淌出的淙淙细流,正好接上随山谷弯曲的小溪。”“田庄内花木繁盛,屋子里金碧辉煌。”[2]高雅而又富贵。呼啸山庄野性的美与画眉山庄文明的美,不仅仅代表着大自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在某一阶段的缩影。呼啸山庄象征着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它代表着原始暴风雨般的生活原则;而画眉山庄则象征着一个典型的文明世界,代表着平静文明的生活原则。正如费吉妮亚·伍尔夫所说:“她们(艾米莉和夏洛蒂)笔下的风景,她们笔下的荒原,都不是用来点缀一页沉闷乏味的文字,或卖弄作者观察力的装饰品——它们饱含着情绪,显示了全书的主旨。”[3]
  
  二、人物性格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造就两种不同的人。呼啸山庄生活的人们疯狂、冷酷、粗暴;而画眉山庄生活的人们却是温顺、善良、文雅。书中一开始我们就可以从拜访者洛克伍德的遭遇感受到这一点。漆黑寒冷的夜晚,雪花铺天盖地,山庄主人既不肯为拜访者指路也不肯留宿,何等的冷酷!由于拜访者的愤怒,主人不得不留下他时,仆人却将他带进了一个任何人的进入都足以激怒主人的房间,何等的险恶!而当他回到画眉山庄后,先是看到仆人的担心,接着则是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两者的对比使读者直接清晰地感受到处在两个山庄中的人物的品性。更重要的是,它让读者急切地想要知道,到底在这个原始的山庄里发生了什么事,使它的主人竟如此冷酷粗暴?而优雅秀丽的画眉山庄及其善良纯朴的仆人怎么会是属于这样冷酷粗暴的人?于是,好心的纳莉开始了她的讲述,也为读者拉开故事的序幕。随后出现的恩肖和林顿两家人,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物性格的巨大不同。老恩肖的暴躁,凯瑟琳的顽皮,亨德莱的专横,甚至连那时得宠的希克历也颇有心计(以告状为威胁得到亨的马);而老林顿夫妇的涵养,伊丽莎白的温顺,林顿的文雅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示了希克历、凯瑟琳和林顿的生活背景,暗示了他们所处社会的世俗观念和道德标准,预示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在这部小说中,最突出的两个人物对比就是林顿和希克历。希克历是自然的孩子,他以一个野小子的身份出场,虽然后来生活在一个有钱的家庭,也得到老恩肖的宠爱,但这一切仍无法改变他天生的执著与狂野。而林顿则是文明的产儿,温文尔雅,当他第一次看到凯瑟琳因撒谎被拆穿变得暴躁时,他感到非常震惊并为她感到羞耻。他的思想忠实地反应了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这种观念决定了林顿需要一个门当户对的伴侣,而凯瑟琳就是最理想的人选。林顿的现代文明观念也影响了凯瑟琳。她从画眉山庄养伤回来,就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从前那个披头散发,一进屋就抱的我们透不过气来的野丫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一匹漂亮小黑马上下来的气派非凡的贵人儿,……需用双手拢起衣裙,才能大摇大摆地步入家门。”[4]这个变化,正说明文明在凯瑟琳身上起了作用。后来,林顿频频的拜访,使她清楚地意识到希克历与林顿的差别。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鲜明的对比就像是满目凄凉、荒山野岭的产煤区一下子换成了美丽富饶的山谷。”[5]凯瑟琳彻底被文明征服,她的地位和尊严使她放弃希克历,决定嫁给林顿。
  凯瑟琳对希克历忠贞爱情的背叛,是希克历转“爱”为“恨”的根本原因。为了这份爱,希克历忍受亨德莱的权威,约瑟夫的教条,林顿的蔑视,是寄望于凯瑟琳能够不屈世俗,忠于爱情。当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垮掉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爱的煎熬。这种煎熬折磨着他的灵魂,造就了他强悍的意志,也锻造了他病态的心理,使他由一个绝望痛苦的恋人变成了一个憎恨一切的反叛者和复仇者。即使是他深爱的凯瑟琳,也因无法阻止他的复仇而深深地自责当初错误的选择,最终导致神经分裂而死。对比希克历最初的为爱牺牲与后来歇斯底里的报复,女作家有意将“爱”与“恨”这两股极端的感情放在同一生命体里燃烧,鲜明地表现了“爱”与“恨”的对立冲突。小说中,“爱”与“恨”即互不相容,又密不可分。就像是万物生长的太阳既可造福人间,温暖大地;也可以施展淫威,把大地变成千里荒旱的焦土。
  
  三、人物爱情的对比
  《呼》中描绘了许多人的爱情,但这些爱情无外乎两种类型: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最典型的自然之爱是凯瑟琳与希克历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在共同反抗亨德莱的暴虐时产生的。老恩肖死后, 亨德莱成为了山庄的主人,他将希夺取父爱的仇恨通通演变成对希的疯狂虐待。当希克历被赶去做粗活的时候,凯瑟琳意识到她与他精神上的一致,一个是要通过反抗争取做人的权力,另一个则是要通过反抗争取自由的生存空间。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精神上的一致而非外貌上的吸引,是心灵的契合而非欲望上的需要,是彼此灵魂的结合与统一。正如凯说得:“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是林中的一簇树叶,时光会将其改变,我很清楚就像冬季改变森林一样。而我对希克历的爱却像脚下永恒的磐石——其中的欢乐虽然不多,却是必不可少的。”[6]
  凯瑟琳与林顿之间的爱属于文明之爱、理性之爱。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林顿年轻、富有、温柔敦厚,是一个很好婚配候选人。凯瑟琳还认为,她可以借助与林顿的婚姻帮助希克历走出困境。然而她错了,他们的结合只是让林顿享受了甜蜜幸福的婚姻生活,却无法满足她的“野性”。这种爱经不起考验,但却是现实中人人羡慕的人间之爱。在现实中,文明之爱必然战胜自然之爱,因为它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法则以及道德、习俗的捍卫。小说结束时旷野中矗立着三块墓碑,凯瑟琳居中,林顿和希克历相伴左右。正是女作家为文明之爱和自然之爱都争得了一席之地。人性既然有两个不同的侧面,他们的爱情自然就该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两种不同模式的爱情,是女作家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表现她对人性两个对立面的认识与探究。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人性中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两个侧面的对抗。自然之爱比文明之爱更触动人的灵魂,更让人震撼。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85)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7]也许,《呼啸山庄》非比一般的价值正在于此,它那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的爱情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参考书目:
  [1][2][4][5][6]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 译林出版社 2001
  [3]李小江《勃朗特的创作背景》1983年
  [7]杨苡译 《呼啸山庄》 译后记》译林出版社 2001
  
  王华,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