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8期

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札记

作者:徐美英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针对创新思维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即: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迷信权威,不囿于既成。它要求学生在大胆的探索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开放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专家。”
  新课标强调了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进行了大胆尝试,即要求学生寻找问题,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尝试的结果令人欣慰。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成功表现在同学们对作品主题的挖掘上。许多资料上都认为《桃花源记》的主题是: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大多数学生却认为,这还不够,应该加上以下内容:作品还讽刺了那些言而无信的小人,告诫人们对陌生人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其次,表现在对桃花源人的认识上。从过去的经验看,一提到桃花源人,学生都认为他们淳朴、善良、勤劳、热情、好客。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还发现他们聪明、从容、不轻信人的特点。他们对渔人热情款待,临走再三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而渔人的表现却令人不齿。如果不是桃花源人暗中跟踪渔人,清除了他做的记号,重新设置障碍,桃花源难得的平静岂不要被打破了?本文是《桃花源》诗的序,但依然具有诗的特点,即“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只要我们用心挖掘,我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三,表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
  大家都知道,桃花源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民幸福。但此地毕竟资源有限,他们要想长期保持丰衣足食的局面,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比如人口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就把学习语文和关心社会联系在了一起。
  第四,表现在发现了桃花源的多样美。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发现桃花源不但具有环境美,还具有人情美、社会美、和谐美。在这里,人际关系和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和自然也非常和谐,真是一个理想社会。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也是一个启示。
  第五,表现在新的认识上。
  1、多数人认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成:“男女的穿着,都如桃花源外的世人。”学生们提出这不妥。桃花源人与外界间隔五百多年(“不复出焉”),他们的服装样式还与外界保持一致,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历史书上已经证明从秦到两晋,华夏人的服装经过变革这一点。
  2、有学生发现老年人的头发并不一定是变黄而再变白,而课文注释上却如此说,学生认为不符合事实。
  3、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再认识。
  一些学生认为陶渊明辞官是对的,因为他不与人同流合污,保持了自己的节操。但大多数学生认为他辞官不对,认为他应该忍辱负重,利用自己的权力竭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换了坏人当县令,那老百姓岂不更遭殃?他的气节与老百姓的利益比起来应该是小事。如果现在的好官一遇到坏人排挤就都生气不干了,那老百姓还要过日子吗?
  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兴奋不已。现在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学生当然也是开放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和社会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情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对个人操守与集体利益的认识与剖析都令我惊讶与汗颜。作为老师,我们还有理由为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书吗?
  
  徐美英,教师,现居安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