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8期
读钱梦龙《为“训练”正名》有感
作者:李海霞
读过钱梦龙先生的《为“训练”正名》一文,思路豁然开阔,钱先生在文中精辟论述了“训练”的本质性含义,以独到的笔触,阐发了深刻的道理,语重心长地道出“训练”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这正与时下研究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些基本理念相一致。
所谓“训练”,“是教师(训方)和学生(练方)在教学过程中赖以建立互动、合作关系的必要形式。”“‘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辅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定义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而准确的描述,基本上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师重新进行了角色定位,由以前单一的绝对权威者,转变为集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综合体,这种变化拓宽了教师教学的自由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履行“教文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明确提出语文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省时高效地实现这个最终发展目标,只能是立足于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去“练”,踏踏实实地去实践、体验、感悟、探究,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由此可见,师训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条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师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扎扎实实地锻炼各方面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训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师训和生练不是并行的各自为政的两种教学行为,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互为存在的前提。在具体的语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就某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适当地调整训练策略,力争做到有重点的训练,有效果的训练,有提高的训练。譬如,在教学翦伯赞的《一段最古的长城》时,教师可从文题入手,巧妙地设计问题:这段最古的长城是哪个时期哪个国家修建的?作者对赵武灵王是如何评价的?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这一系列递进式的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好地掌握史论性散文的写作特色。当然,这还要有一个前提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是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双方都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得教师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正如钱文中所说“只要你真正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训练’必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目前,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所倡导的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譬如,对话式教学、合作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等,本质上都是为了张扬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可以说,在这种种的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训练”。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传统的语文训练有很多不足之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重复的练;师代生阅读、分析文本,学生被动接受一些肢解的课文知识等等。
总之,脱离师训的教学活动,就如同缺少催化剂的化学反应,很难有质的飞跃,同样,脱离了生练,教学活动就会被架空,毫无实际意义可言了。
那么,怎样才能高效地进行语文训练呢?
首先,“训”“练”互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时时刻刻处于积极融洽的合作状态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个体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所以,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信念。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反应变化,提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自己思考问题,以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另外,还要鼓励他们勇于自我表达。
其次,扎扎实实的练习。“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应该让学生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一定要落到实处,认真练习,不能含糊。此外,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文质兼美,要带领学生仔细品读,揣摩语言,从中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精神,陶冶美好情感。
再次,延展练习空间。不要将语文训练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要在社会实践中应用,并努力积累新的信息,促进课内训练。如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搜集错别字的活动,既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又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钱文中说,“语文训练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要努力提高语文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我想,语文训练绝不会因为人们的一时误解而一蹶不振,它会继续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默默地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