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8期

莫让名著阅读功利化

作者:陈白茹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二、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尤其应该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涉猎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科幻小品。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不少于6-9部。把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可见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都是过来人,谁都不能否认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得益于自己的课外阅读,而并非来自于语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析。于漪老师说过:“学生往往得法于课中,增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赖于教材是不行的。课外是个广阔的天地,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既然《课标》有要求,于是对课外文学名著的考查便成了近两年中考的一项新内容,从中可见命题者急于扭转长期以来学生不读名著的现状的良苦用心。但笔者认为,在试卷中考查名著阅读仅仅是近几年新中考的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计。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果把它放到中考试卷上去考,势必使之蒙上功利化的色彩,也就不能让名著阅读真正落到实处,理由有如下两点。
  首先,学生阅读名著本应属于自主阅读,它不同于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可以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目的在于渗透、积累、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否则的话,让学生带着种种任务去读文学名著,正如戴着镣铐跳舞,必然会败坏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语文教师都是过来人,想当初我们费尽心机倾其所有换取一册在手如痴如醉挑灯夜读,并非冲着什么考试而来的。再说当今学生面临的视觉撞击是形形色色的,并非我们当初那么贫乏,那么单一,如果再让学生像学课文那样去读名著,学生肯定会有抵触情绪。正如家长带孩子去旅游,如果事先要求孩子旅游回来之后要写游记之类的作业的,我想一定有很多孩子宁愿呆在家里玩电脑游戏而不愿去旅游,如果拗不过大人勉强跟去的话,想必也是一副“苦瓜脸”,全然没有了旅游的乐趣。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指导学生按《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九年课外阅读名著中“指名道姓”的那几部来阅读,而有些地方就自行减少为仅指定要求阅读其中的几部,在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中又进一步“缩水”,只明确地圈定“几部”中的四、五部来考,这样一来的话,名著阅读就不可避免地掉进了应试的泥淖。
  有人说,名著阅读的考查在今后的中考中应占有20%的分值,说是旨在迫使学生去扩大课外阅读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且不说在一张卷子中名著考查占有如此之高的分值是否合理,单从实际效果出发,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检验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功在平时。只要在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采取措施,下足工夫,完全可以收到成效。
  
  一、了解情况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具体问题是:
  (一)阅读时间少。原因:1、课业负担重;2、学生不重视,课余时间大多花在看电视、玩电脑等其他活动上。
  (二)阅读条件差。原因:1、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家长、教师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重视课外阅读;2、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难以承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
  (三)缺少有效指导和激励措施。很少有教师对本班学生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阅读指导,更少有上过课外阅读课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缺少激励机制,基本上是放任自流。
  
  二、采取措施
  
  (一)更新观念。语文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将是一句空话。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力求博古通今,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只要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欢乐,相信学生的观念是可以转变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可以激发的。
  (二)推介名著。1、《课标》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并具体规定学生的阅读总量。这些书籍应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2、由课内精读向课外延伸扩展。一是以节选文为基点,向原著作扩展;二是以某名著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三是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四是推荐一些时下流行的新美诗文,如《时文选粹》。3、学生自主推介。由学生向同学推介自己所喜欢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鸣,当然这类作品应该是经过老师过目的健康向上的读物。
  (三)指导方法。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多加引导、督促。以写促读、以讲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每学期抽出一定课时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给予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检查学生阅读的数量及质量;鼓励学生每月写一写读后评,也可以结合作文写作布置学生写《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或《XXX读后感》之类的作文,考察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阅读素养提高情况;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推荐我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讨论的重点可放在对故事梗概的简述和对人物形象的简单评价上。
  (四)评价激励。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激励,有了老师适时的检查评价,赏识激励,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进而产生自觉的阅读行动。
  所有读书活动教师都应给予评价,也可由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评分,无论是书面材料还是口头发言,都可确定学生的发展等级,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完成形成性评价,并作为期末语文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每学期还可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评出“阅读之星”,鼓励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名著阅读只是课外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外是个广阔的天地,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教师、家长千万不要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让学生不为应付考试而读名著,让学生真正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乃是我们语文教学之大幸。
  
  陈白茹,教师,现居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