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8期

诗歌意象鉴赏谈

作者:刘彦斌




  诗人要表达内心的情感,往往要在自然界寻找一种能与诗人情感相对应的客观事物,而这种客观事物本身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志向,这就是意象。
  那么,怎样鉴赏诗的意象呢?我认为,首先应从物象入手,看诗人为了抒发情感选取了什么样的具体物象:以及为描写这一物象,作者选取了哪些表明物象特征的词语。同一物象,作首选用的描摹词语不同,那么该物象承载的作者的情感就大不相同。例如,同为《柳》的两首诗,罗隐的“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人选取了“飞絮无定”“垂丝绊路人”等词语来描写灞陵垂柳,暗喻风尘女子连自身的命运归宿都掌握不了,却想用缠绵的情丝留住那些匆匆过客,蕴含了诗人对“天涯沦落人”命运难测的深切叹惋;而李商隐的“如何肯定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人选取了“斜阳”“蝉”“清秋”这些冷色调的词来渲染秋柳,表现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暗示了诗人晚年的凄凉。
  第二步,借助自己的知识积淀,进一步体会意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些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莲花”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猿啼”则代表一种悲哀氛围;“折柳”“南浦”“长亭”则是惜别、送行的代名词;“竹笛”“羌笛”是思乡的代名词,“明月”“征雁”是思乡怀人、盼团圆的标志;“落日”“归鸟”“芳草”都可以勾起思乡之情。一些典型的动作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如登高、凭栏,望月等,这些动作与凭吊古迹、思乡怀人有关。了解这些物象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去理解诗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将物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诗人描绘物象的词语及物象的特点结合起来,体味诗人的物象中寄托的情感、志向和道理。
  例如,郑板桥的《竹石》。写竹“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实则表现诗人不怕艰难困苦和排挤打击的思想。咏竹则为言志,未出土时就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即为郑板桥的人生追求。
  上面谈是关于意象的鉴赏,下面我来谈一谈如何鉴赏意境。
  清人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今人缪钺在《论宋诗》中也谈道:“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玩味无穷,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可见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例如,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是一幅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诗人借此表现淡泊宁静归隐田园的心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的是一幅习习晓风吹疏柳、弯弯残月挂枝头的清幽画面,诗人意在通过这个画面表现自己凄楚、幽然、难舍难离的情怀。
  因此,鉴赏诗的意境,应首先从诗歌创设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这是李白被流放途中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作。全诗通过对船的飞速行驶和两岸风光的描绘,表现遇赦后无比喜悦畅快的心情。
  其次,从诗歌描绘的景物特征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而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则以“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景物特征,表现消沉、低落、孤寂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