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8期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契机
作者:王铁良
一、注重诱导点拨,贵在自然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在知识传授中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知识当中就耳濡目染,自然熏陶,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要如此,教师就要抓住为作品这一客体与学生这一主体架设畅通的桥梁,使主客体间信息相通、情感相近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多诱导点拨,少说教。
教师在授课中适时诱导点拨,德育渗透就显得深、活和自然,从而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这就实现了我们的育人目的。老师在关键时刻的诱导点拨,往往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效,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就全面具体些。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反复论述了“义”高于一切的道理。我授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在新时期,你怎样理解“义”的含意?
2、为了哥们义气不惜“两肋插刀”是不是“义”?
针对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今天的“义”就是正义、道义;有的说见义勇为就是“义”;有的说,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否则枉来人世走一遭;有的反驳说,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狭隘的义,不是真正的义,义是向善的,是人们的共性,如此等等。学生的认识有正确的一面,也有偏激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及时点拨。首先要肯定大多数学生对第一个问题认识的正确性,但不够全面。在改革开放时代,“义”除了正义、道义的内容之外,更深层的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热爱本职,努力学习,追求创新。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义”的本质所在。接着,我极富感情的点化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为了哥们义气不分青红皂白的两肋插刀不是真正的义!当然,自己的朋友、同学有了困难,或生命受到威胁时,拔刀相助是应该的。但是,他们中有人做了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将要受到法律严惩时,你却拔刀相助,那是助纣为虐,你就成了公众的罪人,还有何义可言!这样及时的正反对比的点拨,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义”的正确内涵,从而成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的动力。
二、加强审美情趣,营造育人氛围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姊妹。”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们的道德观点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看来,德育离不开美,教学中学生处处感受美、发现美、领略美,在美的氛围中生活、求知、做人,必然形成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情操。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审美情趣,是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
1、通过朗诵发现美。罗丹说:“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发现美,是学生间接获取生活美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一粒粒“珍珠”都将在阅读中被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三峡之秋》描写的是祖国秀丽壮美的河山,令人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百合花》歌颂了新媳妇可贵的品质,令人感受到阴柔美;《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给人一种婉约清丽美。如此等等,学生都能在朗诵中发现,在朗诵中感染,陶醉。
2、鉴赏品味,领略美。语文课中输入些鉴赏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作品的美学内涵,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充分的徜徉浏览、领略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巧妙营造一种激发学生情感的氛围,通过对作品里描写的客观景物的体味,欣赏品评,使学生发出的主观情与客观景达成一致,产生特殊的情。《山居秋暝》中的石上清泉、松间明月、浣女喧笑、渔舟轻荡自然和谐的情趣,如果不仔细品味是得不到的。诗句清新明快,对仗工稳,如果不通过鉴赏也不可能获得,构成的恬静优美而又层次分明的山水画面也难以领略到。所以,老师要利用较高的文学和审美修养引导学生鉴赏作品,领略其内在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使他们自己的品行在鉴赏中得到熏染,达到德育之目的。
3、巧妙发挥渲染美。《野草芳菲人难识》虽为一篇说明文,但动情明理,感人至深。文章开头诗化的语言,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莽莽原野的绿地中,最后极富鼓动的语言,动人心魄,令人认识到了草的真正价值,文章从头至尾激情澎湃。我在讲授这一文时,进行了适当发挥。开头采用富有深情的朗诵,以便使学生受感染,结尾处,我饱含激情的说:“草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当你坐在碧绿的草丛中回忆童年往事,畅想未来美好前景,谈远大理想抱负,戏说古今中外趣事,那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惜草爱草、积极种草吧!”我认为,这种和谐发挥,使文中所谈环境保护意识一下就渲染了出来,文中的环境美一下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学生也深深地意识到环境优美的重要性。
总之,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多点美育内容,增强审美情趣,使学生始终在美的氛围和美的情趣中,在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格调下生活、学习,把美的精神和美的情操内化为学生一种学习动力,增强未来国民素质提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教师只要深刻挖掘作品中显性的和隐性的德育内容,就能起到相应之效。
三、钻研关键语句,深化内心体验
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作者“感情传递的载体”,也就是文心诗眼。这些文心诗眼,是学生情感升华的导火索。《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虽是治理国家的准则,但也令学生体会到勤奋刻苦学有所成,贪图享受将会一事无成的自身修养;《上天都》中“凡事只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的论断,充分显示了作者顽强不屈的毅力、不懈努力的精神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勇气,她鼓舞学生做生活的强者,不做生活的懦夫;《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连接着六个风景片断,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体验一个个风景片断,内心反复品评这个连接句,在荒瘠的环境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其中生活着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有高尚情操、高贵的人们确实是伟大的。在人生道路上,只要具备了高尚人格,生活环境无论怎样不如人意,无论遇到何种挫折,都不会气馁,从而就能敬业乐群,不懈追求,与时俱进,铸就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气质、风骨,就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由此可见,认真而细致的钻研文章的文心诗眼,是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品关键语句抓得准,课堂思路活,贯通上下文脉,使知识、道德、情操有机融合,再加以特殊的情景氛围,就能实现情感和理智的结合,就能由朴素情感上升到自觉意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用各种道德因素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形成自己职业道德的尺度,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逐渐完善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形式多样,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作品中的隐性教育内容,抓住一个个“契机”,学生就能水到渠成的、自然和谐的感受到情感陶冶和熏染,笔者认为教学中对学生系统的德育渗透,学生长期在德育的特殊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身修养,道德情操会逐渐高尚起来。
王铁良,高校教师,现居山东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