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8期

编写中文系《读写练》课程教材的构想

作者:滕永文




  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写作,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第二性(第一性是口头语言)工具,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但在物质生产、精神活动、政治交往等方面离不开写作,而且写作还能帮助我们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和正确使用语言。
  写作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当然这一认识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回顾一下写作课的历史足迹,我们能清醒地看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写作课的萌动期。这一时期,写作课还处于“范文+作文”的阶段。七、八十年代是写作课的成型期。这一时期转向文章要素分析,形成板块的写作知识(即所谓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知识等“八大块”),继而突破板块拼凑和经验描述的藩篱,引入“动态流程”的教材框架(当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写作课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不少名牌大学的写作教研室被撤销,写作课下了马,写作教师改行去教别的课程;继续开设写作课的院校,也大多不太景气。写作学科“无理论”、“无前途”的悲观论调,像幽灵一样在各大学徘徊)。九十年代写作课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进一步向纵深和横向伸展,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被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认定为高校中文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写作课程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得到了确证。这对写作教材的编写不无指导意义。
  如何避免以往教材编写中出现的相互雷同、平庸粗浅、缺乏新意的平庸化倾向,以及刻意追求“新度”、“深度”、“高难度”、“陌生度”,不遗余力地套搬新学科理论、名词爆炸、概念搬家、原理对应、论点移植,从而导致教材篇幅膨胀冗杂的繁琐化倾向,并且从中文系的实际特点出发,编写一套科学而实用的写作教材,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这里应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因而,所有课程都注重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以及向专业化倾斜。写作课知识的深化,应该是指在中学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向系统化、规律化深化。写作课能力的提高,应该是指在中学一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向未来实际工作需要的方向提高。写作课向专业化倾斜,应该是指在中学一般文体写作的基础上,向专业文体写作倾斜。因而,写作课应当向学生讲授写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还应该向学生讲授未来工作需要的专业文体写作知识。
  还应当指出,写作课教学不能只是把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概念化地、抽象化地传送给学生,而应该是从大量的典范作品的解读、分析中,总结出普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同时,还应当把学生所学到的写作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转化为写作实践能力。而写作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来都不是单靠‘听’出来或‘看’出来的,而主要是靠‘写’出来的。”所以,写作课教学应当加强专业文体的写作训练。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番发人深省的话:“只有认清了写作是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认清了掌握写作的技能是为了满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然后根据学生今后的需要来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训练,才能真正弥补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正具有必不可少的切实有用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建议的确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应当记住。
  教材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编写写作教材必须结合中文系新闻、文秘专业的主要任务,即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又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的合格的应用型的语文工作者、新闻记者和秘书。为此,中文系学生必须自觉而持久地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在学好专业课、工具课(外语、计算机及工具书使用)的同时,强化阅读、作文和书写三方面能力的基础训练。改变以往中文教学中存在的“三重三轻”的误区,即重通史概论的教学,轻作品阅读与分析;重过去文艺思潮的梳理,轻分析当代文化艺术思潮的产生;重理论阐述教学,轻写作实践。因此,中文系特意开设《读写练》课程,以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读写练》课程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受益,而且也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写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滋养、情操的陶冶,可使学生的视野开阔,目光敏锐,并能培养其善于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中可逐渐领悟写作的理论,学会如何结构文章,如何表达主题;另外,阅读还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阅读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中文系指定的三年必读书;一是写作教学中的例文。前一类书,学生应当自订三年的阅读计划,教师主要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并结合阅读书目中的有关专著适当地做些示范性的阅读辅导;后一类是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要求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注意文章的内容,而且更要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研究,借鉴、了解其写作思路,掌握其构思和结构、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以便能从中领会“应当这样写”而“不应当那样写”。
  “读写练”贯穿于中文系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课》,目的在于传授一般社会常用文章的写作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必备的文字书写能力。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提高基础写作能力。
  第二学期开设《读写练》(一),内容主要涉及散文、散文诗及诗歌的文体知识及写作。通过这些写作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掌握这些文体创作的特点及要求。
  第三学期开设《读写练》(二),着重介绍微型小说、特写、剧本的写作知识,以使学生明确这些文体的美学特征,进而进行行之有效的、符合文体规范的创作。
  第四学期开设《新闻写作》、《秘书写作》、《广告写作》等课程,使学生进行专业文体的写作训练。
  第五学期开设《读写练》(三),重点介绍短论(小言论)、学术论文等科研文体的写作。
  第六学期专门讲授文科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了解、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格式等项内容。
  结合上述教学内容及安排,我们认为,编写《读写练》教材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写作文选。可以选择各种文体中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例文或学生习作。(二)写作原理。原理的讲授应力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三)写作训练。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其写作技能。
  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课程,分‘学’和‘术’两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借‘术’以应用,‘术’借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这种理论和实践不可偏废的观点,对我们编写教材也不无启迪。因此,我们在编写《读写练》教材时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规避重复性
  如何找到写作课自己的视角和力度,避免与其它课程(如文学理论、文学史等)重复,这是在编写该教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凡是中学时期已经讲授过的内容,凡是文学理论中已经讲深讲透的问题,写作理论便不宜再多加铺展。
  2、强调规范性
  写作教材有必要对文体规范、语体规范和文面规范等提出适当的要求。这是由于许多学生文体意识不强,搞不清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经常导致文体和语体之间混淆、错位,出现用文学笔调写实用文章等现象。另外,笔者在近几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所写的文章,文面不完全规范,常常存在诸如字迹潦草难辨、行款格式不合乎要求、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信手乱点、点个圆点、一逗到底等)等种种现象。这些规范性内容在基础写作教材中虽已涉及,但仍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