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在对话中漫谈语文学习

作者:骆文炎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读高一,让我给辅导一下。一次这位高一的学生问:“老师,其他科目学什么都清清楚楚,考试时考的也是这些内容,只有语文弄不清楚到底在学什么,考试前认认真真准备了,也没多少用,所以我真不太高兴把时间花在语文上,但偏偏考起来占分那么多,不学又不行。老师,请你说说这语文到底学什么?怎么学?”
  于是我们师生之间有了这么一次交谈与对话:
  师:语文不只是因为占分多不学不行,根源在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学什么、干什么都需要它。语文没法搞突击,要靠平时积累,考前时间少花点倒问题不大,但平时不想花时间学怕是不行的。你刚才说,考前你认认真真准备了,请问你是怎么准备的?
  生:我主要看笔记,老师上课讲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我全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复习时我很仔细地看、背。
  师:那你的意思语文是学习什么的?
  生:我的脑子里语文就是学习一篇篇文章、学习写一篇篇作文。
  作文,暂且不说,我要问这课文到底怎么才算掌握了?我搞清楚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还不算掌握吗?
  师:老师教过你们一篇篇文章该怎么读吗?
  生:教过,搞清楚三个问题:一、写了什么?二、怎么写的?三、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些问题,你都搞清楚了?
  生:我一般都搞清楚了:“写了什么”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怎么写的”就是写作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则要了解作者生平和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师:所以学语文就是记牢段意、中心、写作特点?
  生:那也不全是,很多时候老师是引导我们自己概括出来的,另外还要记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除了记生字、新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语文就是学习怎样概括段意、中心、写作特点?
  生:大概是吧,最后也要把这些概括出来的东西记牢。
  师:这种方法不好,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听(读)懂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学会交流。语文学习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搞清楚段意、中心、和写作特点,而是为了学习说话的方式。简单地说语文就是学习怎么说话、交流,是学习一门特殊的技能,它必须在交流的实践中才能掌握。你搞清楚了段意、中心、写作特点,不能说这篇文章就学好了。
  生:照你说,怎么才是学好了呢?
  师:掌握了作者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掌握了作者是怎么说的,掌握了用来表达某一意图、思想情感的所有的话,也即掌握了原文。
  生:读文章不是为了得到作者的意思吗?我得到了意思就可以了,为什么必须掌握原文?
  师:前些日子,我曾推荐你看一本叶圣陶、夏丐尊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朱自清先生在给本书作的《序》中说:读书“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生:他的意思是人们概括出来的“段意”、“中心”这些“思想”也许不是作者原来的“思想”,真正作者的思想就在他的字句、篇章、声调中。
  师:你理解得很对。这就是说,你前面说的“‘写了什么’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怎么写的’就是写作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则是了解作者生平和写此文的时代背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生:照你说这三个问题该怎么理解?
  师:“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已学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知道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字变,意即变;说法不同,意味肯定相异。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怎么写”就等于“写什么”,(若用美学上的术语说就是“形式”等于“内容”)它们是一张纸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
  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那是由作者的身份意识、生活体验、文化素养、思想感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写作时的情景、作者对说话对象的理解等因素决定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对我们理解“为什么这样写”确有帮助,但作者的个性、精神,我们还是只能从“怎么说”中去领会。“文如其人”,这话很有道理。
  生:有人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把所读的文章一字不落地背出,这才是掌握了作者的意思,但不对啊,我们怎么可能把它们全背出来呢?
  师:典范的文章能背自然是好的,背,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看到有文章说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茅盾能背《红楼梦》等,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同这肯定是有关系的,大文豪、大学者都是能博闻强记的人。但背出,也不一定就掌握了作者的意思。再说,现在我们已上了高中,机械记忆能力比幼儿、少年时已有所减弱,学习科目又多,时间有限,正如你所说的根本不可能把所学的文章全背出来,而且也应该没有这个必要。
  生:那到底怎么学呢?
  师:靠对话,靠交流。把读文章看作是和作者的对话,你通过想象跟着作者来到那时那景中,努力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变成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然后把你的说法和作者的说法对照一下,看有多少不同之处,认真思考谁说得更好,直到你说的和作者说的近似或一样,这样才叫掌握了。
  生:可是,我要是对作者所说的内容毫无兴趣呢?我根本就不想听他说,看他写的,那怎么办?
  师:兴趣是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的,你能说说为什么对某些课文没有兴趣?
  生:因为那些内容与我毫无关系,我觉得学了它除了应付考试(其实考试也常应付不了)一点也没用,没意思。
  师:一般不可能与你毫无关系,只是因为我们同学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有限,目前还不觉得有什么关系。教材编写应该考虑到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教材经常变,编写者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有意思、有兴趣,你就想学,学得好;学好了,就更有兴趣,学得更好,于是良性循环。反之,没意思,没兴趣,就会恶性循环,越不想学,越学不好。
  生:兴趣那么重要,那怎么办我才会有兴趣,觉得有用呢?
  师:首先,我以为主要靠你的生活。打个比方,你丢失了一串钥匙,想快点找到它,要写一则“寻物启事”,于是就会对“启事”的写法感兴趣了;与朋友闹翻了,很苦闷,你可能会对有关友情的议论感兴趣了。所以语文水平同人们的生活和兴趣密切相关,如果有同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的语文水平肯定很糟糕。
  其次是老师的引导,你本来觉得与你无关的毫无兴趣的文章,经他那么一说、一拨弄,你忽然觉得这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你兴趣来了,主动去探求了,这是老师最大的本领。
  生:那么我该这样学习语文:首先我要对作者的话题感兴趣,怀着热情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读边思,熟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不断地修正,直到我的说法接近作者的说法,做到如朱熹说的那样“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我就可以不怕考试了。
  师:这是精读,这种学习也许有点苦,但收获一定很大,而且必能同时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思想认识水平和审美欣赏能力。
  
  骆文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