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论人文与作文的二重互依关系
作者:张祥坤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未辍于作文的探索,不断选题、实验、总结,在失败与曲折中,认识到一个问题:人文与作文二者是互为的,相互依赖的。作文是人文的载体,人文是作文无法称量的内含。没有作文的依托,人文便无法存在,没有人文内容的作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二者是最为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作文不能实现这一关系,作文就不能反映社会、讴歌时代、记录人生,那么作文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21世纪已经到来的今天,我认为,人文要回归作文。
人文要回归作文,是从学生、社会、作文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提出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也是关键所在,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果我们的学生具有厚实的人文知识,很强的人文能力,较高的人文品格,就能够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来。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缺乏感悟人生的能力,评判人生是非的品格也未形成,这又怎么能写出具有厚重的人文内容的文章呢?当然,也就说不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高考许多优秀的作文来看,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人的人文素质有多高,作文的水平就多高。人的人文与人的作文事实是足以证明了这一点的。
基于对人文与作文的思考,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当作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举措,笔者认为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开阔人文视野,博采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运用人文语言,从而解决学生作文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在作文中的价值
文章,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发明创造,成为载传人类文明的一种工具载体,曾被古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何以具有如此重大作用,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它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它在历史的发展与演进中,记录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本身特性与种种关系,展示了人的知情理与真善美,弘扬了人道,揭示了人文精神,它书写了人类历史,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文章的人类历史就像没有太阳照耀的地球一样。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去认识文章的人文价值。今天,当我们站在人文角度重新审阅教材时,我们便发现教材就是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种类等多方面展示人类文明的某些成果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一方面要运用教材,引导他们去感知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奔向书山。让他们站在高处,既能看到中国,也能看到世界;既能回望历史,又能俯视今天;既能看清社会科学,又能看明自然科学。这样,全方面,多层次,换角度地感受人文,认识人文,悟透人文,充分认识人文的厚重博大,丰富精神,深切体味到它的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永具魅力的内容。并且将此内化为人格能力与人格品质,为其作文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广读博览,不仅深刻认识了文章的人文价值,也积累了人文素材,还长了人文见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最后形成了文章的人文价值共识;以人为本,晓人以真,劝人以善,教人以美,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至此,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写文章,又该如何立意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善于在文章中展示人文精神
文章是以表现人和展示人文精神而具有其价值的。因此,文章就要表现人的生存生活及其所产生的思想、感情、要求、希望与追求,这样,我们指导学生写文章就要“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真实的赤裸裸的描写”,从而再现“生活中真的、善的和美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形象的叙写,才能让人们在字里行间品尝到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他们的心路历程,给人们留下永恒的记忆,产生不竭的人文效力。
其实,文章原本就该形象生动地再现人与人的生存生活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五彩缤纷绚烂多姿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许多人都已经做到了,我们正是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看到了那些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目睹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生活事件和曾经有过的复杂的斗争场景,并获得了诸多启迪。因此,我们可以说,写文章就是要写出人情味,生活味,社会味,自然味,有了这味,才能写出真人真事真情来,才能展示人文精神,才可有认识、教育、审美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就应该在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去指导学生善于表现人物、事件。让他们能够在作文中写出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又怎么发生的,在生动具体再现人的生活过程中,诠释其心理世界、认识世界。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以为要把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塑造形象与正确运用抽象思维揭示人文本质结合起来,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抓住人物在生活中的神情态貌、举止行为、言谈心理、巨细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景物的声、形、色、味、状等浓淡相宜地塑造形象,写出他们是什么,又是怎么样的,个性突出,特征鲜明,使人看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另一方面又要以抽象思维准确地揭示人文本质,这种揭示本质不是孤立的单方面进行的,它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价值标准,去透析人的心理世界、感情世界与认知世界,即实现形象思维的互为与补、相辅相成,形象地表现思想。文章里有了人物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花月的盛衰荣枯、盈圆亏损,就不再枯燥无味了;文章里有了理想追求,拼搏奋斗,也就不再苍白无力了,有了丰富的人文内容,文章也就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芒。
三、辅导学生正确运用鲜明而富有情味的人文语言
文章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实现目的的,没有语言的文章是无法存在的。当我们的作文要展示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学生“熟悉自己的材料——语言、文字,要不然他就会无力描写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情、思想,就创造不出情景、性格等等”。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就要适应表现丰富的人文内容、深刻的人文精神的文章的需要。而这样的语言应当是鲜明而富有情味的人文语言。
鲜活而富有情味的人文语言,首先应该是生活的语言,即语言的生活化。这种语言就是能够表现世相的千姿百态,表现生活的五彩缤纷。就像《常回家看看》一样,充满生活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受益于其中。
其次,鲜活而富有情味的语言应该是老百姓的大众话。百姓是生活的主体,文章就是写百姓生活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创造、使用语言,语言生动形象,鲜活有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文章里运用了百姓的语言,也就增加了魅力,多了一层人文厚度。
再次,鲜活而富有情味的语言必须是经过推敲的。
语言一经成文,便成为思想感情的现实。语言好坏决定着文章质量高低,所以说,在文章内容确定之后,语言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该怎么用,不该怎么用,都要与内容相适应,不可随便,因此,语言应用必须经过推敲斟酌。只有经过推敲斟酌,才能实现语言的规范、科学与艺术。语言规范、科学与艺术臻于一体,语言才可达到炉火纯青,才有可能实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目的。
张祥坤,语文教研员,现居河南鹿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