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城市化下农村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研究

作者:张 洁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担负起学校小主人的职责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主动作用的基础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他们自然的天性和原有的发展水平有层次、有序的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农村学校的孩子而言,由于家长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加之孩子很少有机会走向大都市,表现在待人接物及与人交际方面普遍存在着腼腆和羞涩的现象;农村的孩子缺乏大方的气质,既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化就越发显得重要,学校如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体验活动,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开掘和发展每个儿童的潜能,从而使儿童逐步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学校确立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的实践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其目的是“给孩子一片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让每个孩子成为家乡的发展者、开拓者、报效者,现在争做道德小标兵,将来做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优秀公民”。确立这一研究课题正是合乎了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客观需要,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有序竞争的社会,创新和发展是主旋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博和申奥的相继成功,与国际接轨成为一种最响亮的“主题词”,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培养高素质的、全方位的、具有多种才华能力的学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各种自主自动精神,具有社会意识的现代公民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育呼应社会发展,追赶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既是一所初中薄弱学校,又是一所面临着诸多发展有利因素的农村学校,加强薄弱初中建设工程为我们赢得了契机,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对教育的重视和要求给我们激励和鼓舞,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给我们以信心和决心,所有这些为学校发展和创造办学亮点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探究”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创造办学亮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农村的孩子憨厚、老实、淳朴,虽然家庭条件差了些,缺少家庭学习的氛围,但在学校教育与老师的文化熏陶下,那种渴望出人头地与发展自我的愿望却很强烈,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拼搏,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快乐地学习,快速地成长,长大有所作为。”成了学生的奋斗目标,追赶时代的发展,争做一代新人,这是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家长对教育的需要。
  农村学生的家长自身文化层次低,缺知识、少文化,因此他们对学校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对教育的大期望值全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迫切希望通过我们学校的教育,能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和融入到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摆脱腼腆与羞涩,与城镇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有一定的表达与表演能力;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学习,自主探究”,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才,这是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迫切呼唤。
  
  二、本课题实施的若干途径
  
  “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是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外延厚实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办学理念,我们构建以“立人”为目的的德育新体系。所谓美好未来,一是指孩子们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并生存于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即他们能“学习自主、道德自律、健体自觉,交往自如”。二是他们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追求充实、高尚而幸福的生活,即他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爱好艺术、提升精神”。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实践为主线”,以“体验”为途径,搭建活动舞台,引领学生开拓创新,人文素养的教化在此提升。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基。
  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完善和建立了各种宣传阵地,如:道德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教室里设有学习园地、争章栏、信息栏,又有图书角、卫生角、生物角的相互映衬,教室墙壁上悬挂的“快乐自主、滋养心灵”的校训时时刻刻激励着学生奋发进取,班级特色、学生个性在这里得到体现;走廊里、教室外,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格言、双语警示牌、学生的书画习作、教师的泼墨写生营造出浓浓的人文氛围;校门口“弘扬民族精神,培育良好道德”、“让父母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的标语高高悬挂,这无声的语言,这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学校全体师生,为学生的道德内化、价值引领、行为塑造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自我完善搭建平台。
  道德规范、个体素质,最终体现在行动中,表现在行为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都揭示出这样一个特点:学生良好道德思想行为的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发展性;关键是要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们所积极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权力,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尤其是各类主题活动,为德育活动、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学生的实践搭建了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顿悟、激发学生反思、激励学生进取,在实践中引领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开展“争做开发区好少年”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思想素养。
  “我是朱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大讨论和“我为开发区的发展献一计”征文演讲活动,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学生身边的事密切相关,学生踊跃参加,也很愿意发表意见,将学生的讨论、征文中的意见、建议汇合后制定的《嘉定区朱桥学校学生一日常规》和《朱桥学校文明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标兵行为准则》就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和较强的可行性和认同性。继后再推出文明学生和行为规范示范员、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评比和挂牌制度,文明礼仪教育从小事抓起,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学生在“赶、学、帮、比”中实现了道德教育的多开端,养成教育得以加强,富有实效。
  2、开展“快乐中队”的创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动能力。
  “自己的组织自己建,自己的口号自己提”在“快乐中队创建活动”成果展示与评比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静态版面展评各有亮点,动态活动评比各有特色;在自主、自动活动中,具有中队特点的格言呼之而出,如:“挑战自我,自尊自信”,富有理性;“班级有我更精彩”,极富自信;“我们从这儿起飞”,充满了朝气;“我爱我家”,彰显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一份份快乐中队《公约》呈现在你面前,构思新颖、图文并茂的版面,快乐的歌舞表演,风趣幽默的相声说唱,富有自信的专题演讲,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所有这一切都出自少先队员的构思和实践。
  3、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系列活动,深化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弘扬民族精神,开展“我是中国人,中国人了不起,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教育活动,是德育“树魂立根”的永恒主题。“雷锋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做光荣的共青团员”、“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敬礼!光荣的人民军队”、“赞美祖国诗朗诵”、“我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一份深情慰老人”等蕴含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动,将小公民道德建设“五小”行动计划有机地融入其中,并有效地推进了“十个道德好习惯”的养成,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时代心声的和弦跳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