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语文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江海瑶




  一次全国性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研究课之后的评课,一位评课者在即将结束发言时说:还有一件小事,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错别字,教师没有指出订正。话音刚落,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这是小事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不会认为这是小事。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人们又常常把类似的语言文字训练看作小事而弃之不顾。分析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其一,教师没有指出纠正,要么是没有发现,那是缺少对语言问题敏锐的感知;要么是把它当成一件小事,不值一提。其二,学生中未有人指出纠正既是把它当作小事,也是主体性失落的一个表现。其三,这堂课最终被评为一等奖,恐怕评委们也将此看成是一件小事了。
  明知不是小事却当成小事处理,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育理念深层存在的潜意识:对语言文字训练的淡漠,以及因为淡漠而产生的训练方法的贫乏。毫无疑问,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要让中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现在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一提训练就可能担心坠落题海。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求教师远离题海战术,有机、有效、有趣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创造出许多生动、高效的训练方法。钱梦龙老师就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在接手一个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课时,提出了两个训练要求,一是将文题写于居中,二是每自然段起行空两格,所有达到这两项训练要求的都得满分。人们在讲这个案例的时候,往往侧重于钱老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新颖巧妙,却忽略了钱老师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规范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良苦用心。霍懋征老师说语文课一定要多练,“学生只有大量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就是熟能生巧。”一个人语文基本技能的优劣,关键是基础教育阶段。一个人的价值理念、智慧情感会随着阅历丰富和不断学习而变化、升华。而低下的语文基本素养则可能伴随一生,难有改观。
  当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改正在稳步进行。就语文学科而言,人文性得以张扬,学生的体验、感悟有了优裕的空间,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大大增强。语文课逐渐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放飞心灵的欢乐天地。教师常常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童趣真情而感动赞赏。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有所忽视,特别是一些起示范作用的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放手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着力于教学手段的丰富新颖,却往往缺少足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教师有效的指导。怪不得有些教师大声疾呼,语文课已经没有了咬文嚼字;语文课还是要姓“语”。语文教师一是要切记语文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二是自身要加强语文素养的积累培养,有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和流畅的表达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精炼规范的训练和独具匠心的引导。三是要敢于实践,精于设计,不断丰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手段和方法。
  如有一教师执教《与宋元思书》,让学生就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谈谈感想。一学生将其与陶渊明归隐田园作一比较,说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不如陶渊明彻底,是面对明净优美的自然山水的一种瞬间心理感受,还保持着对尘世生活的牵挂,这也是我们应该取的态度。教师又让学生结合课文原句的特点,试着用对偶句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师生共同切磋,认为作者是“息心而不灰心,忘返还须知返”。这样的教学片段就较好的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江海瑶,江西师大鹰潭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