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语文课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作者:游玉华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
的确,多问和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是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问难可充分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知识。问题不会无端生发,好问题的提出是深入钻研、积极思维的结果。前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番话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
学生的疑问,反映出对课文理解的深度。整个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学习新课之时,必然有旧的知识、经验的参与,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构成学习心理上的矛盾。只有注意诱发、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如果只是教师设情境、提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只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所发展的只能是机械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不利于培养主动的创新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提问,比应答教师的问题更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用语言表述问题,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便于因势利导,调整和组织教学活动。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确很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尊重学生的提问
现代教学应建立一种平等和睦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无拘无束,思维流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得以加深,这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许多学生不敢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害羞;二是怕提出的问题受到教师的否定和同学的嘲笑。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鼓励学生的创见和批评,营造民主的氛围,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学生的层次往往参差不齐,一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往往发言机会少,说话音量低,一时表达不清,教师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及时表扬,即使说错了,也给予热烈的鼓励。在课内,教师也要注意处理好学生的突然发问和插话。学生常在课间突然发问,他们好思、好奇、好问,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不足为奇,也无需指责的。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须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因势利导、加以点拨。例如,我在讲《鸿门宴》一课时,有人问:文中的项羽不就是“霸王别姬”中的西楚霸王吗?这一问,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虽然这个问题与我所讲内容暂时关联不多,但至少说明了这位学生平日涉猎的知识面较广。于是我首先回答了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肯定了这位学生,而后引导道:“‘霸王别姬’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的穷途末路之际与爱妾虞姬的诀别故事,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原本兵力强盛,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到这种绝境的?今天我们学习《鸿门宴》,也许能从中寻找到一些答案吧。”这一番话,又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引导到了文中。
二、教给提问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以文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这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方法的有效手段。如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启发学生围绕“记念”设置问题:记念谁?为什么要记念?怎样记念?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较快地顺“藤”摸“瓜”,逐渐理解课文要点。
(2)抓矛盾处质疑问难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头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接着又写“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几处语句看似矛盾,我在矛盾处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质疑问难,从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复杂心态——面对敌人的暴行,心中的愤慨无以言表,但又要写出来,以此控诉反动派,同时为了悼念死难的青年学生,教育苟活者,以此作为奉献给死难者的祭品。
(3)抓含蓄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往往有很多精当、深邃之处,启发学生在含蓄处引疑推导,可使其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我抓住其中的两处反语“伟绩”、“武功”反问学生:“难道屠戮妇婴可称之为‘伟绩’,惩创学生可称之为‘武功’吗?”以此引导学生领会反语的实际涵义,并理解作者的激愤之情,讽刺之意。
三、对提问予以评价
学生的提问,往往闪现着他们多思、善想、敢问的灵感火花,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给予其应有的评价。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其实,对学生的提问,我们可以从提问的角度、内容、方法等方面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可取之处不多,我们也要充分地肯定他的好问的态度和敢问的勇气。我们还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以每人提问的数量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敢于发问,一段时间后,逐步过渡到对提问质量的考评上,尤其肯定那些能提出难倒教师的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提问方法,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架起一道师生相互沟通、共同解疑释难的桥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游玉华,湖北黄石中专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