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关于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作者:徐之芳
一、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及其特点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主体性。主动探究,非被动接受(角色地位);积极求知,非消极等待(情感态度)。这种学习,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点,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课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活动。
2、探究性。指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其方法多样,包括社会调查、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
3、开放性和实践性。指学生学习语义的内容、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丰富多样,这种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学习,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这种语文学习也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阅读教学的本质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指导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本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教育行家都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读一本名著、看一部电影、听一次演讲、做一次调查等都是在学语文。其次,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始终伴随着思考、体悟,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和充满创造的。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将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在自己头脑里中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和内涵。所以,阅读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理论上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实践上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大有可为。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提取重要信息,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质疑的问题,完成特定的作业,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一)突出主体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指导学生阅读与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质疑能力。
1、理解性质疑主要是能读通吃透文章。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常常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这种“质疑问难”中学习,既能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批判性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大胆地提出怀疑或否定。如:这种写法是不是好?前人这样理解评价是否一定正确?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或是否有另一种评价?等等。那种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阅读,是谈不上创造的,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突出探究性、开放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把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精读是一种提高阅读深度的阅读,着重于感悟式、问题式、对照式阅读。略读是一种掌握全篇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概要式阅读,着重于浏览式,提纲挈领式,摘记式阅读。
课内精读,重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属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这里不作展开讨论。而作为研究性学习,从探究性和开放性特点来看,笔者认为重点要落实在课外略读和课内外结合专题式阅读两个方面。
1、课外略读的引导。主要是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式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效果的反馈。具体阅读步骤,可指导学生采用欧美流行的SQ3R读书法。第一步浏览求得轮廓性了解;第二步提问,留待思考;第三步通读,边读边思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步复述回忆,加深印象;第五步复习,即过些时日再随便翻翻,以巩固已知,得到新的体会。读书纯属个性行为,老师只是起帮助作用,如果指导学生学会了课外阅读,自能读书,则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必然能够提高。
2、课内外结合的专题式阅读。如果学习苏轼的作品,课内精读他的诗文两到三篇,像《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然后提供一些书目让学生去走进苏轼,认识苏轼。如《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浪进东坡史》(史良昭著)、《放逐与回归》(洪亮著)、《执人的执着与超脱》(周国平著),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苏、辛词有什么不同,苏、柳词有什么不同。苏轼为什么屡屡遭贬等,这样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既研读了一个作家,又研究了一种风格流派,更是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三)突出实践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生动地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但写作也要求有更好的更丰富的阅读。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看到阅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又要认识到写作过程对阅读过程的促进作用。所以,强化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仍以指导学生阅读苏轼为例,学生在读了有关苏轼的一些作品,了解了苏轼,分析了苏轼以后,可以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研究苏轼的论文。这样,学生对这种不仅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较其他方法,能提供更充分的写的机会。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徐之芳,江苏高邮市职教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