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4期

古汉语语气助词“者”的句法功能分析

作者:张志华




  在古代汉语中,语气助词“者”的句法功能主要二:一是构成特定形式的单句;二是构成特定形式的复句。
  一、构成特定形式的单句
  语气助词“者”常用在单句中,构成古汉语特定的单句形式。
  1、构成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来对主语进行判断,这时,主语后常用助词“者”来表示提顿,构成古汉语判断句的常见的基本形式“……者,……也”或“……者,……”,“者”成为古汉语判断句的重要形式标志。
  “……者,……也”的形式。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的“者”用来表停顿和舒缓语气,主要起到提示谓语“赵之良将”和“范增”与主语“廉颇”和“亚父”之间是判断与被判断、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谓语后的“也”起到了加强这种判断语气的作用。
  “……者,……”的形式。如:
  (3)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晁错《论贵粟疏》)
  例(3)(4)虽然谓语后都没有用助词“也”,但“者”同样提示和强调了谓语“高祖”、“上之所擅”、“民之所种”,对主语“天下”、“爵”、“粟”的判断与说明。
  2、构成疑问句。“者”常用在疑问句句尾,与疑问代词一起构成疑问句式。在形式上,“者”与疑问词一起构成表疑问的格式,但在语义上,“者”本身并没有表疑问的意义,它只是起到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句中的疑问义是靠疑问词来表达的,如果不用“者”,句子仍然成立。
  与疑问代词配合,构成“疑问代词+……+者”的形式。如:
  (5)(郑武公)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观其思对曰:“胡可伐。”(《韩非子·说难》)
  (6)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例句中的疑问语气靠 “孰”、“谁”、“何”等表达,“者”只是强调了这个疑问的语气,如果不用“者”,那么,(5)(6)为“画孰最难”“画孰最易”“谁可伐”,句子仍然能够成立。
  与其他语气词连用,构成“疑问代词+……+者+其他语气词”。如:
  (7)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庄子·渔父》)
  (8)有闲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庄子·天地》)
  与其他语气词连用时,句子的语气重点落在后一个语气词上,“者”仍只是起到加强句子的疑问语气的作用,不表任何疑问的语气。
  有时“者”与反诘副词呼应,形成反问句“反诘副词+……+者”形式。如:
  (9)晋自篡魏,岂承汉而兴者?(《读通鉴论·叙论》)
  例句中“岂”为反诘副词,“者”加强反诘的语气。
  构成“有……者”的叙述句式。在“有……者”结构中,如果“有”与“者”之间是名词性成分,那么结构中的“者”就为语气助词,主要用来强调“有”后的名词性成分,并引下文对这一名词性成分的申述。如:
  (10)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1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构成时间状语句。有时语气助词“者”用在时间词后,构成时间状语句。
  表在当前的时间。如:
  (1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13)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战国策·燕策》)
  表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如:
  (14)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15)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另外,“者”在唐及唐以后,常用在祈使句中,用来表示命令或请求的语气。如:
  (16)庞涓云:“哥哥,苏醒者!”(马陵道,二折)
  (17)秋胡背云:“且慢者!”(秋胡戏妻,三折)
  二、构成特定的复句形式
  语气助词“者”,有时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提示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复句关系。
  1、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者”用在假设复句的第一个分句的句末,提示前一分句是假设的条件,后一分句是假设条件下的结果。“者”只提示假设语气,本身并不表示假设语气。
  “者”否定词“不”配合构成“不+V(或VP)+者,……”的假设复句句式。如:
  (18)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记·楚世家》)
  (1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者”与假设连词“X”配合构成“X……者,……”的假设复句形式。
  (20)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1)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所……者,……”复句句式。在誓词中,“者”常与“所”配合,表达“如果……的话,将……”的誓言。这里的“所”有“如果”的意思,可看成假设连词。如:
  (22)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23)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例(22)即“如果我有坏的想法”,那么“天厌之(老天将惩罚我)”;(23)即“如果我不与舅舅一条心”,那么“有如河(有如河水一去不复返)”。在正句中,常有动词词组“有如”与之呼应,表示如果没有实现誓言,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者”又常用在因果复句(多为前果后因复句)的前一分句后,用作提示原因的标志,引起下文对原因的申述和说明,同时突出和强调前后因果关系。如:
  (2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蔺列传》)
  (2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者”有时用在并列关系的复句中,标志两个或多个分句之间的平行关系。
  标志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并存关系。如:
  (2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2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标志几个不同事物的并存关系。如:
  (2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29)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总之,语气助词“者”的句法功能,除了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情况外,还能构成其他的句法形式(如选择复句等)。由于这些形式相对来说,不是很典型,因此这里不作讨论。
  
  张志华,高校教师,现居湖北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