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译注 首页

 

 

总术



四四、总术



  《总术》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四篇,综合论证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刘勰的创作理论是很广泛的,从根本原则到具体技巧问题,都分别作了专篇论述。本篇是总的论述掌握创作方法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笔”之分。自晋、宋以后,“文”、“笔”之分逐步明确起来。刘勰对这种区分,基本上是赞同的,所以,上卷是“论文叙笔”,按“文”、“笔”两大类分别列论。但对颜延之的“文”、“笔”、“言”之分,则取反对态度。

  第二部分在对论创作技巧的《文赋》进行批评之后,提出“研术”的重要意义。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和音乐一样,乐师虽不一定能掌握一切乐器和曲调,但必须懂得音乐的基本方法。所以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只有全面研究各种文学体裁,明确写作的基本法则,才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胜利。

  第三部分以下棋和掷采为喻,来进一步说明掌握写作方法的必要。下棋是要讲究方法的,掌握了写作方法的作家,就同会下棋的人一样,可以获得成功。掷采则是碰机会,不懂得写作方法的人就和掷采一样,即使偶有所得,却不能取得完全成功。因此,刘勰要求作家必须“执术驭篇”,而不要在写作上去碰运气。

  “文”、“笔”之辨,是晋、宋以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所谓“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多种多样的“文”和“笔”的出现,表现方法问题也随之复杂和重要起来。因此,有必要“务大体”,穷根求源,探索“乘一总万”的写作方法。本篇把“文”、“笔”之辨和“执术驭篇”两个问题,“列在一篇”来讨论,其原因就在这里。本篇虽未提出什么新的创作理论,但对文学创作提出一个总的要求,却是很值得重视的。刘勰要求文学作品应写得:“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除了内容充沛,辞采丰富外,这里还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及其感人力量。刘勰在他的创作论的总结中提出这种要求或理想,这很有助于我们对其整个创作论的理解。《神思》以下各篇,正是为如何创造出这样理想的作品所做的分论。

  (一)

  今之常言1,有“文”有“笔”2;以为无韵者“笔”也3,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4,别目两名5,自近代耳6。颜延年以为7:“笔”之为体,“言”之文也8;经典则“言”而非“笔”9,传记则“笔”而非“言”10。请夺彼予11,还攻其楯矣12。何者?《易》之《文言》13,岂非“言”文14?若“笔”不“言”文15,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16:发口为言,属笔曰翰17,常道曰经,述经曰传18。经传之体,出“言”入“笔”19;笔为言使20,可强可弱21。分经以典奥为不刊22,非以“言”、“笔”为优劣也。

  〔译文〕

  近来人们常常说,文章有“文”和“笔”两种;他们认为不讲究音节的是“笔”,讲究音节的是“文”。文本来是补充和修饰语言的,按理说可以包含《诗经》、《尚书》两方面的作品;至于分成两种,那是晋代以后的事。颜延之以为:“笔”这种体裁,是有文采的“言”;儒家经书是“言”而不是“笔”,而传注乃是“笔”不是“言”。我现在就借颜延之的矛,来反攻他的盾。为什么这样说呢?《周易》中的《文言》,岂不是有文采的“言”吗?假如“笔”是有文采的“言”,那么就不能说经书不是“笔”了。颜延之想建立新的论点,可是我看他的论点还不能建立起来。我认为:口头说的叫做“言”,书面写的叫做“笔”;说明永久性道理的叫做“经”,解释经书的叫做“传”。经和传的体裁,就显然不应属于“言”而应属于“笔”了;用笔写来代替口说,文采可多可少。儒家经典以其内容深刻而不可磨灭,并不是以颜延之所谓无文采的“言”和有文采的“笔”来定其高下的。

  〔注释〕

  1 今:指晋、宋以来。
  2 “文”、“笔”:“文”和“笔”的区别,说法不一。大体上讲,“文”是比较讲究文采的作品,如诗歌辞赋之类;“笔”是偏重于应用方面的作品,如政治、历史、学术论著之类。
  3 韵:指节奏,这里泛指文章的音节,不限于句末的押韵。
  4 《诗》:指《诗经》,代表讲究音节的作品。《书》:指《尚书》,代表不讲音节的作品。
  5 目:称。
  6 近代:指晋、宋期间。“文笔”连用成词,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晋代用的更多,但以“文笔”对举而明确其区别,则始于南朝宋代:“宋文帝间(颜)延之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南史·颜延之传》)
  7 颜延年:名延之,晋宋之间的作家。他主张把作品分成“文”、“笔”、“言”三种。
  8 “言”之文:颜延之认为“文”的文采比“笔”多,而“笔”的文采又比“言”多,所以说“笔”是有文采的“言”。
  9 “经典”句:颜延之认为经书(如《尚书》)文采很少,所以属于“言”。
  10 “传记”句:颜延之认为传注(如《左传》)的文采稍多,所以属于“笔”。颜延之上述意见的原文今不存。
  11 矛:长柄有刃的兵器。
  12 楯(dùn盾):即盾,打仗时防御用的盾牌。
  13 《文言》:《周易》中的一部分,相传为孔子阐述《易经》所作。
  14 岂非“言”文:颜延之认为经书都属无文采的“言”,但刘勰认为《文言》却有文采,所以用来反驳他。
  15 不:黄侃认为是“为”字之误。王利器校作“果”。此句是复述颜延之所论“笔”是“‘言’之文”的意思。
  16 予:刘勰自称。他反对颜延之以文采多少来做“经”、“传”、“言”、“笔”的区别。
  17 属笔曰翰:杨明照校注:“按《论衡·书解》篇:‘出口为言,集札为文。’又:‘出口为言,著文为篇。’又按以下‘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验之,属笔曰翰,疑当乙作属翰曰笔。”翰:笔。属翰:就是用笔来写。
  18 “常道”二句:张华《博物志·文籍考》:“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19 出“言”入“笔”:因为经传都是书面作品,所以不应属于“言”(指不属“发口为言”的“言”),而应属于“笔”(指“属翰曰笔”的“笔”。这是刘勰所理解的“言”和“笔”,不是颜延之的所谓“言”和“笔”)。
  20 使:用。
  21 强、弱:指文采的多、少。
  22 分经:应为“六经”。典:常。奥:深。不刊:不可磨灭。刊:削去。

  (二)

  昔陆氏《文赋》1,号为曲尽2;然泛论纤悉3,而实体未该4。故知九变之贯匪穷5,知言之选难备矣6。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7,莫肯研术8。落落之玉9,或乱乎石;碌碌之石10,时似乎玉。精者要约11,匮者亦鲜12。博者该赡13,芜者亦繁14。辩者昭晰15,浅者亦露。奥者复隐16,诡者亦典17。或义华而声悴18,或理拙而文泽。知夫调钟未易19,张琴实难20。伶人告和21,不必尽窕槬桍之中22;动用挥扇23,何必穷初终之韵24?魏文比篇章于音乐25,盖有征矣26。夫不截盘根27,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28,无以辨通才29。才之能通,必资晓术30。自非圆鉴区域31,大判条例32,岂能控引情源33,制胜文苑哉?

  〔译文〕

  从前陆机的《文赋》,据说谈得很详细;但是里边多讲琐碎的问题,却没有抓住要点。可见事物的变化是无穷的,而真正懂得写作的人却较少。一般作家精心撰文,都努力争取新奇华丽,常常只注意文辞的选择,而不去钻研写作的方法。譬如在成堆的玉中,不免有些和石块相类;在稀有的石头中,偶然也有好像玉的。同样,用心写作的人,文章比较简洁;可是文思贫乏的人,篇幅也多短小。才华丰富的人,常常下笔千言;但是文风杂乱的人,也写得非常冗长。善于雄辩的人,条理十分清楚;不过学识浅薄的人,辞句也极显露。思想深刻的人,写出来有时难懂;可是故作怪僻的人,也有晦涩的毛病。有的文章意义丰富,而声调音节显得较差;有的文章讲道理比较拙劣,而文句却很润泽。正如音乐一样,敲钟弹琴都不容易。一个乐师要演奏得音调和谐,不必大小乐器都会掌握;要能运用乐器,发挥作用,何须兼通一切曲调?曹丕把写作比作音乐,是有根据的,因为都要求掌握法则。如果不能截断弯曲的树根,那就无法考验刀锯是否锋利;同样,如果不能分析深刻的写作道理,也就不能看出作者是否有妙才。要使文才妙用无碍,就必须依靠通晓写作方法。若非全面考察各种体裁,普遍明确各种法则,怎能掌握思想情感的来龙去脉,在文坛上获得成功呢?

  〔注释〕

  1 陆氏:指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文赋》: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的一篇创作论(见《文选》卷十七)。
  2 号:称,说。曲尽:详尽。《文赋》中曾说:“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3 纤(xiān先):细小,悉:详尽。
  4 体:主体。该:兼备。
  5 九:虚数,泛指众多。贯:事。
  6 知言:善于分析言辞,这里指善于讨论创作。汉武帝在元朔元年的《赦诏》中引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师古注:“贯,事也;选,择也。”(见《汉书·武帝纪》)刘勰这两句即用其意。
  7 练:选择。
  8 术:方法。刘勰称艺术构思为“驭文之首术”(《神思》),称继承与革新为“通变之术”(《通变》),甚至论“风骨”也说“兹术或违,无务繁采”(《风骨》)。所以,这里的“术”,概括了刘勰所论各种创作原理、方法和技巧。
  9 落落:多。河上公本《老子·法本》:“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注:“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10 碌碌(lù路):同“琭琭”。
  11 约:简洁。
  12 匮(kuì溃):缺乏。鲜:少。
  13 赡(shàn扇):富足。
  14 芜:杂乱。
  15 昭晰(xī西):明白。
  16 复:复杂。隐:深奥。
  17 诡(guǐ轨):不正常。典:应为“曲”,是曲折难懂的意思。
  18 悴:弱。
  19 调:调整。钟:泛指乐器。
  20 张:指张弦。
  21 伶(líng灵)人告和:《国语·周语下》:“钟成,伶人告和。”韦昭注:“伶人,乐人也。”和:调和。
  22 尽:完全,这里是说完全掌握。窕(tiǎo挑上):小。槬(huà化):大。这里指大大小小的各种乐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小者不窕,大者不槬。”杜预注:“窕,细不满;槬,横大不入。”桍(kū枯):这个字是衍文。中:恰当,这里指音节的恰到好处。
  23 动用:指乐器的运用。挥扇:指发挥音乐的作用。
  24 穷:探索到底。初终:从头到尾。韵:指曲调。
  25 魏文:指魏文帝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用音乐比喻文学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法度),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6 征:证,验。
  27 盘:弯曲。这两句是化用东汉虞诩(xǔ许)的话:“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28 剖:分析。
  29 通:妙用无碍。
  30 资:凭借。
  31 圆:全面。鉴:察看。区域:指各种体裁。
  32 判:裁决。条例:规则,这里指写作规则。
  33 控引:控制、拉开,即驾驭。相传司马相如写《上林赋》时,曾进行“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构思活动。(《西京杂记》卷二)

  (三)

  是以执术驭篇1,似善弈之穷数2;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3。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4;虽前驱有功5,而后援难继6。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7?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8,按部整伍9,以待情会10;因时顺机11,动不失正12。数逢其极13,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14,辞气丛杂而至15。视之则锦绘16,听之则丝簧17,味之则甘腴18,佩之则芬芳19:断章之功20,于斯盛矣。夫骥足虽骏21,纆牵忌长22;以万分一累23,且废千里24。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25,一物携贰26,莫不解体。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27;譬三十之辐28,共成一毂29,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30

  〔译文〕

  因此,如果能掌握方法来进行写作,就像会下围棋的人那样讲究技巧;如果抛弃方法而任意写作,就像掷采的人那样碰机会。所以,像掷采那样写作的文章,只依靠偶然得来,即使开始能写成几句,后边也难于继续。这样,在内容少的时候,固然无法写下去;在内容多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剪裁。既然不管内容多少都会感到困惑,那怎能掌握写作的好坏呢?至于像会下棋那样写作的文章,则是在方法上按照一定的技巧,按部就班地和思想情感相配合;利用恰当的时机,一般是不会出错的。技巧运用得很好,时机非常适合,就可在内容上做到意味浓郁动人,在文辞上也使得气势蓬勃起来。这种佳作,看在眼里像五彩的锦绣,听在耳里像琴笙演奏的音乐,尝在嘴里像肥美的肴馔,戴在身上像芬芳的香草:写作的效用,这算达到极点了。千里马虽然快,但缰绳不能太长;如有万分之一的差错,那就会影响到千里之行。何况文章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如果其中有一点不协调,全文都要受影响。所以集中在本篇,全面考虑文学创作的种种不同情况,要像三十条车辐一样,必须配合在一个车毂里。这里谈得虽很肤浅,也算我的一得之愚吧。

  〔注释〕

  1 驭(yù玉)篇:指写作。驭:驾驭。
  2 弈(yì意):围棋。数:技巧。
  3 博塞(sài赛):古代掷采的局戏。
  4 傥(tǎng躺)来:意外得来。《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成玄英疏:“傥者,意外忽来者耳。”
  5 前驱:在前边走的人。这里比喻文章的开端。
  6 后援:比喻文章的后继部分。
  7 妍:美。蚩(chī吃):丑。
  8 恒:指经常的,有定的。
  9 部、伍:这里指门类、次序。
  10 情会:思想感情的会合。
  11 因:沿袭、依照。
  12 动:辄、每。
  13 极:指中正。
  14 义: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与下句“辞”对举,所以属于内容方面。腾跃:跳动,指作品内容能感动人。
  15 气:指作者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中而形成文章的气势。丛:聚。
  16 锦绘:指作品的形象鲜明。锦:杂色的丝织品。
  17 丝簧:指作品的音韵和谐。丝: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簧(huáng黄):乐器中的薄铜片,这里指笙一类的管乐器。
  18 味:品味。甘腴:指作品的内容丰富。腴(yú于):肥美。
  19 佩:戴在身上。芬芳:范文澜注:“佩之则芬芳,情志也。”
  20 断章:指写作。断:裁决。
  21 骥(jì计):良马。骏:迅速。
  22 纆(mò末):绳索。这是用《战国策·韩策三》中的故事:王良的弟子驾千里马,“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车衣),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
  23 累:妨碍。
  24 且废千里:指上引《战国策》中所说“而难千里之行”。
  25 弥纶:综合组织的意思。《章句》篇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就是全篇共相弥纶的情形之一。
  26 携贰:《左传·襄公四年》:“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指有离心。刘勰用以喻作品中某一部分不协调。如《练字》篇所说:“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
  27 情:这里指情况。
  28 辐(fú扶):车轮中直木,即辐条。
  29 毂(gǔ古):车轮中心圆木。《老子》:“三十辐,共一毂。”(第十一章)
  30 鄙夫:刘勰自谦之词。

  (四)

  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1。务先大体,鉴必穷源2;乘一总万3,举要治繁。思无定契4,理有恒存5

  〔译文〕

  总之,在创作领域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必须首先注意总体,彻底认清基本写作原理;这样就能根据基本原理来掌握各种技巧,抓住要点来驾驭一切。文思虽没有一定的规则,写作的基本原理却是有定的。

  〔注释〕

  1 门:类。
  2 源:根源,指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3 乘:因。一:指上文说的“源”。万:指上文说的“有术有门”。
  4 契:约券,引申指规则。
  5 理:指基本写作原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钱建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