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他们取得政权以后,总要大兴土木营建都城宫殿,以象征封建皇权和用来临朝听政,同时构筑离宫别馆,兴造园林,供帝王出宫时居留享乐。历史上把这些处所称做囿、苑、宫苑、苑囿、御苑、上林等等,这些都是今天所说的皇家园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天下富豪20万户迁到都城咸阳,又把他在统一战争中灭掉诸侯国的王室,拆迁到咸阳北坂〔bǎn板〕。由于财力、物力和全国各地建筑技艺的高度集中,秦宫室兴建的规模空前庞大,仅咸阳宫一处,就有“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的记载。但是,作为皇家园林可见的最早记载,还是秦始皇建于渭水之南的上林苑。著名的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内。历史记载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从中可以推想整个上林苑的宏大规模。除了上林苑之外,还另有一座甘泉苑。秦朝灭亡后,这些宫苑被项羽烧毁,仅存在了十多年的时间。1000年后,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了一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济〕何虹?”的描写,当时,阿房宫早已不存在了,文中的景物是历代宫苑形象生动的概括。
汉代的皇家园林,主要有汉武帝刘彻在秦代上林苑基础上扩建的上林苑。
西汉初年,汉室袭用了秦的上林苑,至汉武帝时,大事扩建。根据史书记载,上林苑占地“广长三百里,苑内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乘万骑”。又说“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由此看来,上林苑中不但具有供帝王射猎的囿的功能,同时拥有众多的宫室建筑,具备了供皇帝止宿游乐等多种用途。从宫观的名称里,也可以反映出使用的功能。如望远宫是登高的,宣曲宫和音乐有关,葡萄宫种植葡萄等等;称作观的,如观象观、白鹿观、鱼鸟观,应该和饲养观赏动物有关。茧观有明确记载:“上林苑有茧观,盖蚕茧之观也。”
上林苑中还有许多称作池的水域,如昆明池、镐〔hào耗〕池、祀池、麋池、牛首池等等。其中昆明池系人工开凿,方圆40里,不但大,它的开凿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中教习水战,为攻打昆明国进行演练,才取名为昆明池。昆明池不单是为了军事目的,池上还有龙首船,令宫女们在舟中作乐歌唱,是帝后游乐的场所。昆明池东西两岸,分别树立牵牛、织女的石雕像,象征天河两岸的牵牛织女星。
规模巨大的上林苑中,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章宫,这是一座宫城,是自成一体的苑中之苑。在建章宫以北,还有一个比昆明池晚建10年的太液池,从名称上就可看出来,这是一个碧波荡漾的宽广水域。太液池中,筑有高达20丈的渐台,并在水中堆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神山。这三座水中神山的出现,形成了后世皇家园林中被奉为经典、为历代仿效的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模式。
西汉建于长安附近的上林苑,奠定了皇家园林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它本身存在约100年左右。西汉末年,王莽曾拆用了上林苑的建筑材料。后来,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这所规模宏伟、功能齐备的宫苑,就被废弃了。由于上林苑的影响,特别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上林苑的“上林”二字,也经常被用来作为皇家园林的代称。上林苑中的景物规制,更被刻意模仿。如果以1894年清代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建成为皇家园林兴建的终结,差不多整整2000年,汉武帝上林苑的影子一直笼罩着皇家园林,伴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它不但在园林建筑史上,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建都洛阳后,本来作为西汉陪都的洛阳,原有的宫殿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修筑了专供帝王游乐的苑囿、池沼多处,如上林苑、芳林苑、灵囿和濯龙池、灵芝池等等。著名的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二京赋》中有这样的描写:“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xī奚〕。永安离宫,修竹冬青……”
东汉以后建都洛阳的,有三国时的曹魏、西晋、北魏,这些割据政权的帝室也都沿用东汉宫苑或营构新的苑囿。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第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佛寺,为后来的寺庙园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的古代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增添了佛教寺庙建筑的内容。
三国至南北朝时代割据南方、建都南京的政权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使南京呈现空前的繁华,有“六朝金粉”的说法。这些政权在广造宫殿的同时,也都营建了苑囿。有东吴的西苑、东晋的华林园。刘宋时在玄武湖中立起了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后来又迁走了东晋的郊坛,在覆舟山建乐游苑。齐建芳乐苑、玄圃。史书记载苑中山石都涂上五彩颜色,可见是很奢华的。梁在齐东宫的基址上,凿九曲池,立亭馆。陈为文皇后筑安德宫。隋灭陈以后,建康(南京旧称)城邑被犁为耕地。一个半世纪以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凭吊这些宫苑的遗址时,还在诗中发出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叹。
隋唐均建都长安,并都以洛阳为陪都,称之为东都,因此,隋唐时代的皇家园林大都建于长安和洛阳一带。
隋是只有38年历史的短促朝代,隋炀帝杨广,却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于洛阳城西营建了规模宏大的西苑,周围达200里,苑内为海,海上建方丈、蓬莱、瀛洲三岛,高百余尺。苑内还以东、南、西、北、中方位布置迎阳、翠光、金明、洁水、广明五个湖泊,并用龙鳞渠迂回勾通,网络成一个周流完整的水系。这条渠宽20步,可以行驶龙船凤舸。在这个水系里,分布有16座宫院,里面住着美女。这些宫院开门临水,架桥交通,是水景园的格局。西苑中,种植着奇花异草,秋冬以后,花谢叶落,命人用彩绸剪裁花叶,挂缀在枝头。这充分反映了隋炀帝杨广的穷奢极欲。西苑分区造景自成宫院的布局,对后世皇家园林产生了影响,直至清代的圆明园的格局,仍然与隋炀帝的西苑相似。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都城长安的宫殿建筑方面也体现了出来。唐代的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是宫和苑相结合的建筑群。大明宫内就有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园林区,太液池中间堆有蓬莱山,沿池筑有回廊,串联着楼台亭阁。太极宫是袭用隋代的大兴宫。太极宫内有四大海,分布在宫殿之间,是唐初大明宫和兴庆宫没有兴建以前,帝王的主要活动游幸场所。兴庆宫内的园林成分就更多,园林区几乎占全部面积的一半,并以牡丹花闻名于长安,著名的李白写《清平调三首》触犯了杨贵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诗中“沉香亭北倚阑杆”一句中的沉香亭,就是兴庆宫内龙池畔的一座用沉香木构成的亭子。唐代长安还另有几处禁苑,其中大明宫西部的一处,面积虽比汉代的上林苑要小,但东西也各有13里。另一座著名的宫苑,是临潼骊山的骊宫,这便是著名的长生殿故事发生的地方。骊宫内的华清池是一处温泉,这处温泉吸引着自周幽王以来的许多帝王。唐代的骊宫既可避暑,又可消寒,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骊宫高处入青山,仙乐风飘处处闻”便是对这处宫苑的描绘。宫内除长生殿外,还有一处飞霜殿,在此越冬,可欣赏殿外的霜雪冬景。
隋唐以前的皇家园林,随着朝代的更替,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有考古发掘出的庞大殿基可考,有的只能从低洼野地里依稀辨认出池沼的所在。像汉代的昆明池东西两岸的牵牛、织女石人至今仍在,华清池清理出唐代九龙汤、贵妃池的石砌浴池,都算是难得的遗迹。隋唐以后的皇家园林,也是如此。其中名噪一时,建于都城开封的北宋皇家园林艮岳被毁以后,至今仍然难以确定其遗址所在。
艮岳建于北宋徽宗赵佶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它经过六年时间的营构,于1122年完成。这是一座以杭州凤凰山为蓝本,在平地上堆山所造的园,有尽搜“天下之美,古今之胜”的评价。取名艮岳,是因“艮”是八卦中的东北方位,应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东北方。建艮岳是赵佶听了方士的话,增高东北地方,可以子嗣兴旺,万寿无疆。所以艮岳又称万岁山、寿山。它开了后来把皇家园林中的山,称作万岁、万寿的先例。
艮岳是一座模仿自然山水的山水园林,它划分出许多景区,有“不可以数计”的景点。如梅岭、雁池、书馆、凤池、巢凤阁、炼丹亭、高阳酒肆、清斯阁、绛霄楼等等,从这些名称里,可以想见它的一些园貌。但是从历史记载上看,有一点却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因建艮岳,曾在民间搜集奇花异石,即所谓“花石纲”。往往一块高数丈的太湖石,要从江南运往汴梁,途中“挽以千夫,载以大舟,凿河断桥,毁堰拆牐〔zhá,同闸〕,数月乃至”。很明显,这对民间百姓是一场灾难。花石纲是激起北宋末年方腊领导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艮岳的遗址虽然至今没有考定,但是金灭宋以后,艮岳被毁,园中的山石被金人运入北京。明清紫禁城和北京琼华岛上的山石,许多是艮岳的遗物。南方各地的园林中,也有不少地方以拥有“花石纲”的一两块山石为奇珍,由此可见艮岳的影响。
北宋以后,自辽、金、元,历代帝都建于北京,前后共800年。其间,南宋偏安于杭州,皇家园林虽凭借着西湖山水的佳丽有所营建,但这些宫苑的规模和对后世的影响,总不如北京皇家园林。
辽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作为辽的陪都,将当时的北京称为南京,又称燕京,曾在此建瑶屿行宫,内有瑶池殿,临水殿。金代北京称中都,扩建了瑶屿行宫,称为西苑,苑内的水泊,统称为太液池,池中之岛称为琼华岛。西苑内,还有西园、同乐园等建筑景物。在中都城内还有东苑(东明苑)、南园(熙春园)和北苑,都是具有花木池台的游赏之所。在中都城外,还有建春宫、长春宫、万宁宫、钓鱼台、西湖等处苑囿和行宫。其中万宁宫就在今天的北海一带。
辽金两代在都城近郊修建园林的同时,还在具有湖光山色的西郊香山、玉泉山和八大处兴建行宫,这些都是具有宫苑功能的皇家园林。
元代北京称大都,是统一中央政权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大都是一座在平地规划、开辟、建造的城池。它以雄伟、殷实、华丽而著称于世,西方人称它为“汗八里”,是大汗之城的意思。城的南北轴线偏前方为宫殿,宫殿西侧即为元代集中精力营建的园囿。
还在大都城营建以前,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就将金代在中都城外的宫苑加以整修,作为临时驻跸〔bì毕〕的处所。这里就是现在的北海琼华岛,当时山顶建广寒殿,山腰有仁智殿,琼华岛对面水中的团坻(今团城)上有仪天殿。宫城建成以后,琼华岛称为万岁山,水面改称为太液池。山池总体,仍然体现了秦汉以来仿海上神山的传统,奠定了明清三海的基础。元代万岁山上的遗物“渎山大玉海”玉瓮,原放置在广寒殿内,专供忽必烈贮酒饮宴,后来流落民间寺院,清乾隆时赎还陈设在团城的玉瓮亭内,至今供人欣赏。
明代皇家园林,仍以万岁山、太液池为主,并有所发展。当时,将太液池向南展拓,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贯的水域,与新建的紫禁城南北差不多长短相当,在紫禁城西面,形成一道水面的屏障,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增建殿宇,总称西苑,与紫禁城之间只用一条长街隔开,构成宫苑相联的宏大布局。明代皇家园林的另一个代表,要数紫禁城内的御花园,这座花园,适应宫内严整对称的总体规制,栽树,置石,园路都有一定之规。
明清更替,明代的宫殿苑囿,也换了主人,满洲贵族的皇室成员,全面接用了紫禁城、西苑,以及各处的坛庙。
自公元1644年,清王朝取得了中央政权以后,皇家园林的兴建一直没有间断,大约经过100年的时间,出现了在北京西北郊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兴建承德避暑山庄。奠定这些苑囿最后规模的,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
清代最早出现在北京西北郊的宫苑是畅春园。这座康熙皇帝御用的园,是在明代李伟清华园的基础上缩小了范围建造的。在畅春园西北,有另一座明代的私园,康熙将它赐给了皇四子胤禛,并题园名为圆明园。胤禛继承皇位后,便是雍正皇帝,圆明园成了御苑,陆续添建了正大光明殿、出入贤良门、勤政亲贤殿这样一些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建筑名称,形成可供朝会、觐见的政治活动区。乾隆继雍正登基后,又大肆扩建,并将江浙一带名景、名园、名建筑画图在园内仿建。第一次扩建在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并题了圆明园四十景,嗣后不久又建成了与圆明园东部毗连的长春园,仿建欧洲式宫苑的“西洋楼”就建在长春园北部。后来,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又兴建了圆明园东南方的绮春园。圆明、长春、绮春,一般称为圆明三园。 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与紫禁城面积总和相当。
圆明三园,都是用平地挖池堆山的传统手法。以建筑群为中心构成的景区多达一百五六十处,既不雷同,又和谐统一。用“天上人间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来形容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并不夸张。当时在国际上盛赞圆明园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将它化为灰烬,同时被毁的,还有依托自然山水而建的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其中清漪园就是清末颐和园的前身。
清漪园是在圆明园四十景完成以后,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开始兴建的,它和圆明园平地造园不同,也和它集锦式的造景手法有所区别。清漪园是一座更具皇家气派的苑囿。它是在自然山水之间,以高阁、长廊、长堤、长桥、大岛、宽广的水面等这样大尺度的景物所构成的一个大园子,有非常开阔深远的主景画面,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清末光绪年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保持了原来的基本布局,重现了清漪园恢宏典雅的风采。成为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典型皇家园林。
颐和园占地4350亩,其中占3/4的昆明湖水面,沿用汉代长安昆明池的名称。在被几道长堤分割的水域里,各有一座岛屿,采用的是一水三山式的苑囿水景处理手法。颐和园正门东宫门内保存有完整的政治活动前朝区,有供帝后居住的生活区,还有专门用来演戏的德和园三层大戏楼和东八所慈禧专用的茶膳房等后勤设施。
颐和园现存古建筑约六万平米,3000多间房,它还打破了清初苑囿内只有佛殿才能用琉璃砖瓦的规定,许多殿堂亭廊也都用了彩色琉璃,增加了建筑色彩所呈现出的富丽堂皇,特别是高达40米的佛香阁,高踞万寿山上,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是颐和园的标志。
颐和园不但是我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而且还是在现代建筑兴起以前,我国最后一座以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的规划设计程序、传统的施工技术、传统的匠作组织所完成的最后一座规模巨大的建筑群。
回过头来,我们要介绍一下清代早期的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也是由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组成的集锦式园林,但和圆明园不一样,它营构在自然地形要比圆明园复杂得多的山水之间。占有先天的地利,山庄内的景物虽然所剩不多,但它宏伟的规模、静穆幽深的山野气息,因外八庙的衬托而强化了的庄严神秘,特别是因为它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避暑山庄是从清代皇帝秋季由北京出发到木兰围场进行狩猎时,沿途所经过的20多座行宫中最大的一座发展起来的。自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木兰围场,皇帝每年进行叫做“木兰秋狝”〔xiǎn险〕的北巡围猎活动,不但有政治目的,还有一定的军事目的。围场的范围,几乎有一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我们在叙述古代园林起源时所介绍的囿,直到清代,仍然存在着。不只是承德的东北面,就在北京,也还有另一座专供帝王狩猎的地方,那便是南苑,又称南海子。这是一座自元代开始使用的囿,当时称为飞放泊,明代有所扩展,方圆达160里。不但在这里狩猎,还在这里进行“大阅”讲武。清代末年,外国传教士曾从这里运走供狩猎的珍奇动物四不象(麋鹿),后来在英国乌邦寺庄园繁殖。1985年,从英国返回的种群,仍然放养在这里。
皇家园林的历史,跨越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它们在兴建之时,给老百姓带来重重灾难,在清代以前,都是由徭役的形式驱使民夫进行的。皇家园林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历史见证。但是,不可忽视,皇家园林同时又是古代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高度集中体现,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