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中国古代服饰 作者:戴钦祥·陆钦·李亚麟
第二节 周代礼服




  夏商时期属于中国冠服制度的初创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形制。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冠服制度也逐渐完善,成为统治者“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为了掌管冠服制度的实施,统治者专门设置了“司服”的官职。对于这项制度,人们只能严格遵守,如果有谁“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就会受到处以“劓[yi艺]刑”(割掉鼻子)的严厉惩罚(《周礼·司刑》郑注引《尚书大传》)。

  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凡举行祭祀大典(包括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飨射,祀四望山川,祭社稷等),以及朝会、大婚亲迎等,帝王和百官都必须身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和纁[xun勋,一种红色]裳等组成,合称冕服。

  冕冠,是帝王和百官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最尊贵的礼冠。成语“冠冕堂皇”,就是从冠冕非常尊贵庄重这个意义上派生的。冕冠,包括冕綖〔yan延〕、垂旒〔liu留〕、充耳等几个部分。冕綖,又称“冕板”,在冕冠的顶部,通常用木头制成,裱以细布,上面涂黑色,下面涂红色,前圆后方(隐喻天与地),前低后高,呈倾斜状,以表示俯伏谦逊;冕綖前后垂有旒,名垂旒,用五彩丝条作绳,上穿五彩圆珠,一串珠玉为一旒。帝王冕冠前后各12旒,用玉288颗,以表示王者不视非、不视邪的意思。后世“视而不见”一语即由此演绎而来。冕綖下面是冠,古称冠卷。因为是用铁丝、漆纱、细藤等编织成圈,故得名。冠两旁各有一孔,用来穿插玉笄,与发辫拴结。另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名冠缨),从颔〔han含〕下绕过,再系在笄的另一端,以固定冠。在两耳处,还各悬垂着一颗珠玉,名“黈纩〔toukuang偷上矿〕”,又名“充耳”或“瑱〔tian天〕”。据说这有提醒帝王应有所不闻、不听信谗言的意思。珠玉在帝王行走时,会不断晃动,轻轻敲打帝王的耳部,以警醒其对谗言充耳不闻。冕冠又分为大裘(羔裘)冕、衮〔gun滚〕冕、鷩〔bi蔽〕冕、毳〔cui脆〕冕、希冕、玄冕六种样式,合称“六冕”或“六服”。它们名称有别,功用和形制也不同。大裘冕是帝王祭天的礼服;衮冕是帝王祭祀先王的礼服;鷩冕是帝王和贵族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所着礼服;毳冕是帝王和贵族遥祀山川的礼服;希冕,又作“絺冕”,为用于祭祀社稷的礼服;玄冕则专用于小型的祭祀活动。

  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不同,有等级的区别。如帝王冕服的玄衣,是用黑色材料做成的上衣,纁裳是用浅红色材料做成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fu福]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①它们各自代表一定的意义。日、月、星辰,表示天子照临天下,像日、月、星辰那样光耀;山,象征王者镇重安定四方;龙,象征人君善于应机变化;华虫(一种雉鸟),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一种礼器),表示人主威猛而有智慧;藻(水草),表示洁净,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火,表示王者率领百姓归顺天命的意思;粉米(白米),象征人君有济养众生之德;黼,画作斧形,表示王者善于决断的意思;黻,画作形,是相背的形象,表示王者善于明辨是非曲直,等等。总之,这一切都隐含有规劝人君的意思在内,同时也标榜君德的至高无上。

  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则视其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大体与冕旒的数目相应。如冠用九旒,则冕服用七章;冠用七旒,冕服则用五章,等等。另外,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足着赤舄〔xi隙〕絇〔qu渠〕履(一种用绸缎缝制而成、装有防潮木底、系带的红色鞋子)。在其他场合则要穿白色或黑色的舄。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章纹多少而递减。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此类推。

  冕服还有一些附件:一是“芾〔fu福〕”,即蔽膝,系在革带上面,垂至膝前,象征古代遮羞布,以表示不忘古的意思;二是“革带”,用皮革制成,用来系带和绶;三是“大带”(又称绦带),用丝织成,用来束腰,下垂部分叫“绅”。后世因此而称有地位的人为“绅士”。此外还有“佩绶”和舄等。冕服历代相沿,虽然不断有所变革,但大体形制并未更易,始终被作为传统的法服。直至清朝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
 


  冕服图解

  除冕服外,周代还有一种叫作弁服的礼服。它仅次于冕服,就是最早的朝服。据说因头上所戴为弁,故称。弁有爵弁、皮弁、韦弁、冠弁等多种形制。爵弁,又作“雀弁”,是仅次于冕的一种首服。它是士的最高等服饰,形制像冕,但冕綖没有倾斜之势,前后也没有旒,在綖下作两只手掌相合状,颜色也不是上黑下红,而是“雀头”色(一种红多黑少的颜色)。戴爵弁者,须上穿纯衣(丝衣,即玄衣),下着纁裳,但不加章彩文饰,前用韐[MEIGE妹隔,祭服上的蔽膝]代替冕服的芾。皮弁,为天子接受诸侯朝觐[JIN尽]或诸侯在朝及田猎等场合所戴。形状像翻倒的杯子,用白鹿皮缝制而成。在缝合处,缀有一行光闪闪的玉石,像星星一样耀目。所以《诗经·卫风·淇奥[YU玉]》有“会弁如星”的诗句。戴皮弁者,要上穿细布白衣,下着素裳,裳在腰中打裥[JIAN简],前系韦鞸。韦弁,用韦(用茅蒐草染成的赤色熟皮)制成。主要用于军事场合。执行军事任务时,需戴赤弁,着赤衣、赤裳。其他场合,则用布作衣,下着素裳。冠弁,通称皮冠。为田猎和习兵事时所戴。戴冠弁者,须上穿缁[zi资,黑色]布衣,下着积素裳(打褶的用白色无纹丝织物制作的下裳)。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有一次齐侯在沛泽田猎,传令召见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起初并未应召,后见齐侯戴起冠弁才进见。可知,不着冠弁是有违古礼的。虽卑微如虞人的小吏,也应以礼相待,不可轻侮。
 


  爵弁

  周代还有一种叫作玄端的朝会之服。上自天子,下至于士,均可穿着。它大多用黑色布帛裁制,衣袂和衣长同一尺寸,无章彩纹饰,形制端庄方正,故名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冠。委貌冠与皮弁造型相似,用黑色绢缯[zeng增]制作。

  王后的服饰也有一定制度。共有袆[hui挥]衣、褕翟[yudi于敌,一作褕狄]、阙翟、鞠衣、展衣、褖[tuan团去]衣等六种(见《周礼·天官·内司服》),都属于连衣裳。这六式衣服所以不分上下,据说是意在表示女子的崇尚专一。前三种是王后伴随帝王参加各种祭祀大典时所穿的礼服,上面均画有翟(长尾雉鸡)形图案作为装饰,但颜色有玄、青、赤之别。鞠衣,是王后在养蚕季节到来时,用以祭告先帝所穿的黄绿色(如初生桑叶之色)礼服。展衣,又名襢〔tan坦〕衣,是王后礼见帝王、宴见宾客时所穿白色礼服。褖衣则为平日所穿黑色便服。在穿着这些服装时,为显示它们各自的色彩,还要衬以素纱(白色纱縠〔hu斛〕)。此外,王后在最隆重的场合还要以“副”(像汉代的假髻步摇)为首服,足着黑舄。至于其他贵妇的服饰,也订有具体制度,严格体现着等级差别。

  ——————

  注释:

  ①据说从舜时开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见《尚书·益稷》)。但对这12种图案的理解并不一致。这里从汉代大儒孔安国之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