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服要比男服款式多,服色种类也多。从宏观上看,宋代妇女夏穿衫,冬穿袄,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通常是青、碧、绿、蓝、杏黄等,以艳丽为美。
宋代后妃有袆衣、朱衣、礼衣、鞠衣。皇太子妃有褕翟、鞠衣。袆衣,深青质,织成五彩翟纹,内衬素纱中单。中单领绣以黑白黼文,以朱色罗縠缘袖、边。蔽膝色随裳。大带色随衣,外侧加滚边,上用朱锦,下用绿锦滚之。带结用素组,革带用青色,系以白玉双佩。朱衣,绯罗质,加蔽膝,佩革带、大带、绶,金饰履,履随衣色。礼衣,12钿,通用杂色,加双佩小绶。鞠衣,黄罗质,蔽膝,大带、革带及舄随衣色。袆衣用于受册,朝谒、朝会等。朱衣用于朝谒圣容等。礼衣为宴见宾客之服。鞠衣为亲蚕之服。后妃的常服,通常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红罗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裆裤,服黄色裙,粉红色纱短衫。
宋代丝织物比以往又有了新的发展,花色品种增多,刺绣水平明显提高。于是女服中出现画领、刺绣领。据《老学庵笔记》记载,裤有绣者,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紫地皂绣。宋代女裙,多以罗纱为主,且有刺绣。贵妇女裙有“双蝶绣罗裙”。还有用郁金香草染衣裙的,使之有郁金香之色和香味。宋代女裙,以长裙为多,裙带也垂得很长,“坐时裙带牵纤草,行即罗裙扫落花”便是描写长裙的诗句。裙色很多,有红、绿、黄、蓝、青等色。而歌伎乐舞者身着红似石榴花的长裙最为时髦,于是有人描写为“石榴裙束纤腰袅”。裙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之别。舞裙折褶更多,显得分外潇洒。福州南宋墓出土的裙,有一条除侧面不打褶外,都作细密褶叠,每片15褶,计60褶。妇女外出骑驴,则着“旋裙”,前后身开胯,以便乘骑。这种旋裙,始于京城女妓,后来一些士大夫之家也来效仿。
宋代女服有一种叫“大袖”,有直领、圆领两种。以素罗制成,对襟,衣身用正裁法,袖端各接一段,饰有花边。妇女穿的内衣叫抹胸,为菱形。福州出土的抹胸,表里均为素绢,双层,内絮少量丝绵,腰间各缀帛带,以便系扎。它上可覆乳,下可遮肚,不施于背,仅盖于胸,故称抹胸。清代陈元龙的《格致镜原·引胡侍墅谈》载:“建炎(公元1127一1130年)以来,临安府浙漕司所进成恭后御衣之物,有粉红抹胸。”可见,当时贵妇用抹胸。妇女也着半袖衣背子。它有两种形制,一种在两腋、背后垂有带子,腰间用勒帛束缚;一种不垂带子,不用勒帛。
宋代300多年间,女服有些变化。崇宁、大观年间(公元1102—1110年),妇女上衣时兴短而窄;至宣和、靖康年间(公元1119—1127年),女服上衣趋向紧逼狭窄,前后左右襞开四缝,以带扣约束,当时称“密四门”。有一种小衣,也是逼窄贴身,左右前后四缝,用纽带扣,称之“便当”。这种形制,到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稍有收敛。但到了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又恢复原样。时装样式,多始于内宫,逐渐上行下效,播及远方。其纹饰特点,靖康年间的女服,四季花卉的纹样多集于一衣之上,时有小景山水图案。唐宋以来人们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山水花鸟画大放异彩。艺术家的成就直接影响到服饰的设计,绘画艺术美和服饰美得到了统一。
宋代帝王屡次颁令,限制士人庶民的服色花样。实际上是要求庶民的服饰形制越简单越好,色彩越单调越好。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皇帝下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缎)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日断绝”(《宋史·舆服五》)。可见,宋代民服日趋单调和朝廷的禁令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