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洪秀全,字仁坤,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1814年生于花县。他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号召人民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他和冯云山到广西活动,先后吸收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广西客家人组成领导集团。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自封天王。随后,太平军北进,于1853年3月攻克金陵(今南京),改金陵为天京。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洪秀全的救国救民方案,也是太平天国政治经济纲领。1856年发生杨、韦事件,次年石达开被迫出走,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后来,他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洪仁开等,虽扭转战争被动局面,但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天京被围,粮断援绝,洪秀全于1864年6月病逝。
太平天国不但许多将领和骨干是广西、广东客家人,同时还活跃着一支以洪宣娇为首的女军,她们大多是客家人,个个是天足,英勇善战,为太平天国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巡抚丁日昌
丁日昌,1823年7月生于广东丰顺。20岁中秀才。1859年任江西万安县令。1862年为两广总督毛鸿宾督办军火。1863年李鸿章调他去上海督办军火,并参与军务与洋务。1864年任苏淞太道时,参与建立上海机器局,又荐容闳赴美国购机器、聘技师,建立起这家当时最大的军工厂(今发展为江南造船厂)。他还重视矿业,力荐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今开滦煤矿)。
1865年任两淮盐运使时,力革盐弊。1867年任江苏布政司、巡抚,两年清理积案27万宗。1873年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新型船运企业——轮船招商局。1875年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任福建巡抚,曾渡海巡阅台湾全省。丁日昌重视教育,在上海设立龙门书院,1870年成立“留学生事务所”,1872年向美国派遣留学生30名,造就了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
1882年2月病逝于广东揭阳。
巡抚陈宝箴
陈宝箴,1831年生于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举人出身。1894年任直隶布政使。1895—1898年在湖南巡抚任内,积极推行维新改革措施,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推行新政,开办时务学堂,开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出版《湘学报》。陈宝箴成为维新派著名人物,各省纷纷派人前来参观,轰动朝野。为此,他受到守旧派王先谦等人的攻讦。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
1900年突然逝世于江西九江西山寓所。
启蒙思想家黄遵宪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今梅州市),是近代著名外交家、启蒙思想家、诗人,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尽力维护华侨权益。他驻外期间,留心观察所在国社会。他撰写了50余万字的《日本国志》,50卷,详述日本变革经过及得失利弊,结合中国提出改革主张,认为中国必须革新自强,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并参加戊戌变法。作为著名诗人,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其诗反映民间疾苦,表现爱国激情和正义之心,也有描绘客家山乡风情画和异国风土人情的。诗作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爱国先驱丘逢甲
丘逢甲,字仙根,别号仓海,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他14岁考取全台湾第一名秀才。1889年中进士,任工部主事。后辞官回台湾,在各书院讲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倾家财以为兵饷”,积极督办团练,准备卫国护台。次年,清政府战败,把台湾割让日本,他三次刺血上书要求“拒倭守土”。清政府置之不理,他倡导筹组抗日政权“台湾民主国”,组织台湾义军与日军激战20余昼夜,兵败回广东镇平,先后在潮、嘉、穗等地积极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同情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民国成立,他赴南京,被举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因病返粤,1912年2月25日在镇平病逝,终年49岁。丘逢甲还是“诗界革命之巨子”,其诗受杜甫、陆游诸家影响,激扬爱国热情,有《岭云海日楼诗抄》等诗集。
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其祖籍为永安县(今紫金县)中坝公馆村(今名孙屋排)。十四祖孙殿明迁至翠亨村,传至十八世的孙中山已有五代。孙中山讲粤语,也能讲客家话——来了客家人,他便用客家话交谈。
孙中山早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不被理睬,便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并创办《民报》宣传革命,与改良派斗争。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各地多次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响应。同年12月29日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复辟称帝后,孙中山严正讨袁,发动“护国运动”。1919年他将中国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后因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退居上海。
当孙中山屡遭失败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了他希望和力量。1923年驱走陈炯明,他回到广州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同年10月,他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作斗争。
孙中山毕生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百折不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鼓舞中国人民为民族的崛起与腾飞而奋斗。孙中山和毛泽东、邓小平一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三位最伟大的人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
张鼎丞,1898年生于福建永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邓子恢等同志一起领导上杭、永定、龙岩等县农民武装暴动,建立工农政权,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1931年任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土地部长。红军长征后,他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任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和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军区司令员,1949年7月率10兵团解放福建,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等职。此后,他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1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
廖承志,祖籍广东惠阳,1908年9月生于日本东京。在孙中山、宋庆龄和父母廖仲凯、何香凝影响下,早年投身革命。1927—1928年在日本期间,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三次被捕。1928年被驱逐回国后,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1932年在法国、荷兰、德国,因领导罢工等,又先后被捕并被驱逐出境。
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任领导工作时又被捕。获释后即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长征中因坚持正确路线,被张国焘拘捕,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周恩来解救获释。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香港沦陷后回广东,又被国民党逮捕。1946年1月被营救出狱后,在南京中共代表团协助周恩来工作。1946—1949年,曾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历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
1983年6月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
陈丕显,1916年3月生于福建上杭。13岁参加革命,并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后,他在赣粤边区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等。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政委、兵团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第一书记、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等。1977年起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武汉军区政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后调北京,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
李光耀,1923年生于新加坡,他的曾祖父是广东大埔县党溪乡人,后漂洋过海去新加坡谋生。
李光耀早年赴英国剑桥攻读法科,学成回新加坡,成为许多职工会的代表律师。1954年他与同僚成立人民行动党,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1959年,在各政党联合斗争中,终于赢得新加坡自治权。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年仅30岁的李光耀出面组织政府,担任首任总理。此后,他以其杰出的政治才干,把脏乱、拥挤、毫无矿产资源的新加坡,变成了世界重要港口、亚洲金融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使新加坡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进步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