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中的绘写材料,首先出现的并不是纸。最早的“绘写材料”,可以说是那些岩壁、陶面、体肤等等。较严格意义上,即专用的绘写材料,看来是从甲骨开始的。大约在商周时代,也开始使用竹、木。从春秋战国,直至东汉以后的一段时间,竹简、木简是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就是古人说的“简策”或“版牍”。可能在战国时代,缣〔jian兼〕帛就开始用作书写绘画材料。《墨子》一书有“书于竹帛”的记载。历史上,甲骨、竹、帛的实物都有出土。但毕竟“缣贵而简重”(《后汉书》),影响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更新、更好、更能普及的绘写材料。人们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绘写材料——纸便产生了。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关于纸是什么时候以及由谁发明的问题,长期以来就有不少争论。过去一直有东汉时期蔡伦造纸的说法,可见于据《东观汉记》编写的《后汉书》中的《蔡伦传》。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附近,发现了一片古纸,这就是有名的“罗布淖〔nao闹〕尔纸”(淖尔为蒙语“湖泊”之意)。由于同时出土的木简上,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号,所以一般认为该纸是西汉纸,比蔡伦造纸的时间,即公元105年,要早一个半世纪。以后又有西安“灞桥纸”,居延“金关纸”,扶风“中颜纸”等的发现。经测定,这些纸也造于西汉时期。由于有这些新发现,关于纸的起源问题又有了新的观点。周培源在“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出现过纸的雏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在当时就被应用,以后并流传到全世界,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在造纸历史上,麻纸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纸,以后又有以皮(树皮)、藤、草、竹等为原料的纸。因本套丛书有专册介绍中国的纸,这里就不多谈了。本章所要介绍的是我国所独有的,与中国书法、绘画有着密切关系的“宣纸”。
现知“宣纸”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段引文中的“江东”是指长江以东之地,即宣州一带。清代魏禧在《日录杂说》上说:“对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言,则金陵居江南之东,……金陵、太平、宁国、广德等地为江南东地。”唐时“宣州”辖地,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以及今江苏溧水、溧阳地区,治所在宣城。由此可知两处所指大致相同,所以“江东”即指“宣州”。这一地区产纸,又多在宣城集散,所以便称为“宣纸”。这种“宣纸”可视为日后宣纸之滥觞〔shang伤〕,是广义上的“宣纸”。
由“家宜置宣纸百幅”的记载看来,当时私家备置宣纸已有一定数量;从“用法蜡之”看来是纸有加工,说明当时宣纸也有一定质量。这些都说明那时皖南地区,已经是纸的重要产区,造纸业已相当发达,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当时这一地区所产之纸(以及笔)都是入朝贡品。造纸业既已相当发达,便可推知,该地区造纸业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更早。西晋灭亡后,中原各种手工业技艺人员曾大量南迁,把中原文化,包括先进的造纸技术,带到长江以南地区。很可能就在那时,皖南地区出现了造纸业。“人多精艺”,从而造出可“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宣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