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杨怡


第二节 发展与完善



  西汉到五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从太初历到符天历,中国历法在编排日历以外,又增添了节气、朔望、置闰、交食和计时等多项专门内容,体系愈加完善,数据愈加精密,并不断发明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比如,南北朝时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隋朝刘焯在皇极历中,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中国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落下闳[hong虹]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天文仪器是测定历法所需数据和检验历法优劣的工具,它的改良也促进了天文观测的进步,岁差和日月行星不均匀性等发现都先后引入历法计算。除了不断提高恒星位置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发生的位置和时间,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这个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宇宙观,起源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以后的1000多年中,在它们的基础上又派生出许多支系,后来浑天说以其解释天象的优势,取代了盖天说而上升为主导观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