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术 作者:任海


第十节 十八般武艺



  器械武术是古代武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术器械的种类繁多(图13),人们常用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作为器械武术的统称。

  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元代一些戏曲中,如元人杨梓写的杂剧《敬德不服老》中就有尉迟恭“十八般武艺都学就”的唱词;再如 “每日则是刺枪弄棒,习演弓箭,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晓。”(张国宾《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楔子,《元曲选》)“教的他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这孩儿弓马到强似我。”(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元曲选》)但是,元曲提到的十八般武艺的武术器械实际只有12种:“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弩枪牌,戈矛剑戟,鞭链挝槌,将龙韬虎略温习。”(无名氏《逞风流王焕石花亭杂剧》第三折,《元曲选》)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已比较明确,但是,十八般武艺究竟包括哪些兵器,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如《水浒传》第二回在讲史进一一学得精熟的十八般武艺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表二列举了自元朝末年以来关于十八般武艺的一些不同记载。
 


  图13 部分古代武术器械(1)(根据吴文忠《中华体育文化史图选集》,第56页)

  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开始流行不是偶然的。中国古代冷兵器到明代可以说是发展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顶点。所谓十八般武艺,实际上是数千年来冷兵器的一次大展览,大总结,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火器时代的开始。十八般武艺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复杂性,正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复杂性才使中国有了这样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冷兵器,给器械武术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十八般武艺中有砍斫类的各种刀;有挑刺类的枪、戟、戈、矛;有遮挡类的藤牌、盾牌、面具、护腕;有压劈类的斧、殳、耙;敲枕类的各种锤;勾锻类的钩、挝;校拦类的锏、鞭;贴插类的匕首、短剑;追击类的流星、铁链;标射类的弓箭、弩、标枪;掷打类的飞镖、袖箭、弹丸;抛索类的掷石、飞砂等等。这些兵器,有的早已从战场上被淘汰,有的正在迅速地失去军事实用价值。十八般武艺出现在这个时候正是为了满足社会观赏、民间健身以及个人自卫的需要。因此,种类多,趣味性强(图14)。

  表二 十八般武艺(引自吕光明《武术小辞典》第222页)
 

时代 十八般武艺内容 备 注
元末
明初
矛、锤、弓、弩、铳、鞭、锏、
剑、链、、斧、钺、戈、戟、牌、
棒、枪、杈
施耐庵《水浒
传》第二回
明末
(万历
年间)
弓、弩、枪、刀、剑、矛、盾、
斧、钺、戟、鞭、锏、槁、殳、叉、
把头、绵绳套索、白打
谢肇淛《五杂
俎》卷五



刀、枪、剑、戟、镋、棍、叉、
耙、斧、镰、钩、拐、鞭、锏、捶、
抓、弓箭、藤牌
民间传说1
刀、枪、剑、戟、镋、棍、叉、
耙、鞭、锏、锤、斧、钩、镰、扒、
拐、弓箭、藤牌
民间传说2
刀、枪、剑、戟、镋、棍、叉、
耙、鞭、锏、锤、斧、钩、镰、扒、
伐、抉、弓矢
民间传说3
枪、戟、棍、钺、叉、镋、钩、
槊、环、刀、剑、拐、斧、鞭、锏、
锤、棒、杵(素称九长九短)
民间传说4
刀、枪、剑、戟、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镋、棍、槊、
棒、拐、流星锤
戏曲界传说


  这些武术器械,各有所长。如就长短兵器而言,就有“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长兵器充分占有长度上的优势,击长打远,先机制敌,长一寸就多一寸的优势。但是,短兵器使用起来灵活隐蔽,变化莫测,特别是贴身近战中,刁钻凶狠,防不胜防,常陷敌于绝境。

  古代武术家们对各种武术器械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发展出来门类众多的使用方法,如枪,因其锋利灵便,有拦、拿、扎、崩、点、穿、截、劈、圈、挑、拨等多种枪法。由于枪使用起来“去如箭,来如线”,“出枪如潜龙出水,入枪如猛虎入洞”,变化无穷,神出鬼没,因此被称为“百兵之王”或“百兵之贼”;刀因其可劈、可刺、可砍,势如猛虎,被称为“百兵之帅”;剑因其形制轻灵薄细,技法飘逸潇洒,被称为“百兵之秀”;而棍因其融各种长兵基本技法于一身,适用性广,而被称为“百兵之首”。
 


  图14 部分古代武术器械(2)(根据吴文忠《中华体育文化史图选集》第57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