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术 作者:任海


第八节 戳脚



  《水浒》在武松醉打蒋门神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xue穴〕,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水浒传》二十九回)。武松使用的这种打法正是戳脚中的招法,叫做“玉环步,鸳鸯脚”。

  在中国古代武术的技击格斗中,武术家们一般都比较忌讳用腿出击。因为腿不仅支撑着全身的重量,还要根据格斗的变化,完成蹿蹦跳跃、闪展腾挪的重要任务。所以,武术家们出腿都非常谨慎,有“动腿三分虚”的说法。但是戳脚一反这种习惯的看法,充分发挥腿的威力,在技击中主要靠腿和脚打人,而手臂主要起辅助作用,正如人们常形容这种拳术的“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这种独特的技击方式是有道理的,因为,腿不仅比手臂长,力量大,而且有较好的隐蔽性,在格斗时人们往往注意上肢动作,而忽视下肢,用腿攻有出奇兵的效果。戳脚就是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导下发展出来的一个优秀的北派拳种。

  戳脚出现在宋代,盛行于明清。主要的腿法有提、圈、掀、点、插、摆、踢、蹬八法,这些基本腿法又可以组成大约81个腿部动作。戳脚击法一般是先以手臂动作迷惑对手,吸引对手的注意力,随即腿起脚发,攻其不备,左勾右挂,明圈暗点,前踢后打。戳脚有文趟子和武趟子两种类型。武趟子刚健有力,放长击远,有九路腿法,每一路都是一步一脚,连环发出,左右互换,互相对称,所以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文趟子由武趟子演变而成,动作小巧,柔中带刚。

  当年太平军北伐时,在李开芳的部队中有一个精通戳脚的武术家名叫赵老灿。当这支孤军深入的北伐部队失败后,赵老灿就埋名隐姓在河北一带的民间传授戳脚的拳术,使戳脚在华北地区流传开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