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有政治、学术、以及社会制度诸方面的原因。它起始于魏,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明,完备于清。经过1500多年的发生、发展,到康熙、雍正时期已达高峰;此后,就是一段间歇时期。清道光以后的类书成书速度明显下降,而且乾隆以后编纂的类书,除《奁史》等规模较大的个别情况外,都为中小型。且质量极为平常,情况很不景气。说它是间歇时期也罢,但这与兴盛于乾嘉年代的考据学不能说没有关系,有人甚至说考据学直接导致了类书的衰亡。关于考据学极盛时的情况,梁启超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曾说过:乾嘉间的考据学,几乎独占了学术界的势力,素来崇尚宋学的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所以,稍微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说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因此,历史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以后,盛极一时的类书就遭到了非议,朴学①兴起。士大夫纷纷以类书为鄙陋之学,他们只把类书做为辑佚、考据的工具而已。认为正因类书提供了便利,所以才使一些读书人舍本逐末(不抓根本,只在枝节上下功夫),只想走捷径,不肯博览群书,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形成了坏风气。这其实是抹煞了类书的特殊用途而着眼于它的副作用。有了类书,对于作文、注书确实方便;而读书人从此不读原书,不究本源,便于剽窃,因而形成流弊。在这种情况下,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三月就有大臣奏请严禁书坊刊刻《类典》等书的事。从此,风气所播,时尚有变,流习一转,对类书的购求日益减少,编纂自然也越来越稀见了;就是前人编纂的类书,流传也渐不广。这严重影响到类书的编纂事业,类书的地位大降。1500多年来,类书走过了从出现到繁荣发展,最后逐渐衰落的道路。
总起来看,根据历代艺文志、经籍志的著录,自六朝到清代,类书约有六、七百种之多;其中大部分都已散佚,但现在尚存有200多种(有人说尚存有500多种)。由于类书集中而又分类别地保存了历代浩瀚的文献资料,至今仍显示出较高的参考价值,是一笔丰富的遗产。虽然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它的精华仍可为今天所用;毕竟它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代人要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时,应该知道“类书”这朵奇葩。
注释:
①朴学:指清代的乾嘉学派,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该派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加以条理说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了所谓的朴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