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就发现“车”字。从商代多次迁都来看,交通工具应该比较发达,考古发掘商代的车马坑已有多处。车为木制,车身由一輈〔zhou舟〕①、一舆②、一轴③和两个轮子组成。车的结构复杂,实际上集中代表了某一时期手工业(机械)制造水平。制造一辆车,需要木工、铜工、皮革工的分工合作,各个部件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对木工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管子·形势解》中,对车的技术条件有一段描写:“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论述了要保证车的牢固和车的各个部件配合得好,车轮转动自如,必须要有严格的检测手段作保证。钩绳实际上是指车的整体尺寸的设计,规是检测车轮圆度的工具,矩是检测车各个部位角度的工具。要比较详细地分析一辆车从设计、制造到检验等方面度量衡所起到的技术保证作用,还可以从《考工记》中找到更具体、更详尽的文字资料。
图2 《考工记》中车制示意图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也是先秦科学技术知识的汇编。据考证,它是春秋至战国初期士大夫根据手工业生产实践经验不断总结整理成文的。现摘录其中的有关论述,对古代度量衡技术在手工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作些初步的探讨。
《考工记》说:“一器而工聚焉,车为多。”这是说一辆车的制造,需要众多的工人分工合作。我们从一辆车的设计开始,到每一个构件的组合、装配,以及最后的检测,来分析度量衡在哪些方面起到技术保证作用。
战国时车的种类主要包括有:兵车、田车、乘车,从其结构来分大致为两类,一类是中间有一辀的马车(驾四马,用于战争、田猎、旅行等)。另一类是两辕驾一牛的牛车,主要用于在平地运输载重。各种车辆根据不同的用途首先要作整体设计,车轮的高度、车舆(车箱)的大小都要适中。《考工记》说:车轮如果太高,乘车的人上下很不方便,车轮太小,牲口跑起来就会感到很吃力,就像一直走在不平的斜坡上一样,所以供人乘坐的车子车轮高度为六尺六寸(半径三尺三寸),加上车辆底部横木和车箱下面钩住车轴的木头的高度一共是四尺,人高八尺④,上下车的高度就很合适了。
古代的车最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车轮、车箱和车辕(辀),而这三部分又以车轮最为重要,所谓“察车自轮始”。车轮又由毂〔gu古〕(车轮中心的圆木构件,今俗称葫芦头)辐(车条)牙(车轮的外圈)三部分构成。古代造车对这三部分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即毂要圈,圆才利于转动。辐要直,直才能在装配入孔时不偏倚。牙内圈要与辐交接得很牢固,外圈还要求着地的面积小,转动时要求很均匀地接触地面。车一般有30根辐条,辐条一头入毂,一头入牙,因此毂的大小广狭尺寸一定要合适,如果毂小而长,辐条在毂上就会排得太密,如果毂大而短,辐条又不会牢固,因此毂的尺寸要与辐和牙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辐条如何牢固地安装在毂上,也是一项关键的工艺,由于辐下端要插入牙(入牙的一头称蚤),上端要入毂(入毂的部分称菑),牙和毂孔的深度和辐条的蚤和菑〔zi兹〕一定要配合得很好,如果蚤、菑入孔太浅,就容易松动,如果入孔太深,而辐条、蚤和菑狭小,虽然与毂、牙相配合得很好了,却因辐条的蚤和菑太细而容易折断。所以毂和牙部分的孔与辐条、蚤和菑的尺寸一定要有严格的比例。如果二者尺寸配合得很好,虽然没有楔子,也能达到十分牢固的效果,这样的车即使重载,辐条也不会折断,而配合得不好,即使用楔子去加固,也难免要松动,那么再好的工匠也不能使它牢固。
要完成高质量的手工业产品,质量的检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考工记》中说:检测车轮包括以下六道工序:规、萭〔yu雨〕、水、县、量、权。“规”是用来检测车轮、车轴等部位圆度的工具。“萭”是检测角度的工具。“水”是指测量水平度,即取正、定平,相当于今天的水准仪。“县”即悬绳以测其垂直度。“量”是指测量各部分的长度(包括深度)。“权”是权衡轻重。关于角度的测量,《考工记》“车人之事”一节中还说到,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木属]〔zhu烛〕,一[木属]有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矩是90°角,这一点已无异义,宣是45°也是很明确的,而[木属]、柯、磬折如何理解呢?《考工记》“磬氏为磬”一节中又说:“倨〔ju锯〕句一矩有半”(倨句是指磬顶部的夹角),清代学者程瑶田认为,一矩有半是指一矩半,即135°角。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编磬的大量出土,证明程瑶田的这一解释是十分正确的,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木属]当67°30′,柯当101°15′,磬折当151°52′30″。可见矩、宣、[木属]、柯、磬折已成为一整套上下关联的角度定义了。《考工记》说,检测车轮如果达到了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直者中绳,浮沉深浅度均匀,孔的深度与预定所容黍的颗粒相同,权衡轻重都达到要求,制造车轮的工匠就可以称之为“国工”了。
注释:
①小车中间的曲木单辕部件。
②指车箱或是装载东西的部分。
③穿在轮子中间扥圆柱形部件。
④当时的一尺约合今23厘米,八尺相当于1.7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