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中国知识界关于伊拉克战争的争论

作者:王晓明 等




  
  季卫东: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
  
  什么是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真正目的?
  许多人已经指出,石油是这次战争的目的。可以同意。的确,从1990年代起围绕石油资源的国际争夺愈演愈烈。在当前已知的世界石油储量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以及其他几个海湾小国所占的比率是65%,在石油出口量中所占的比率是56%。在现阶段,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规模的80%,其中亲美派占71%。然而,如果把伊拉克包括在内,这个比率可以提高到85%;如果再加上伊朗,那么这个比率就高达96%!要是再加上叙利亚的话,那世界上大油田就将统统由美国囊括,剩下的只有开发俄罗斯掌握的从中亚到西伯利亚的油矿这一条路了!
  乖乖,图穷匕见,胜者通吃!难怪美国要在2002年1月把伊拉克和伊朗作为邪恶轴心国,甚至还有人宣称要打完伊拉克再打伊朗。也难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会气急败坏。考虑到核武器的质和量以及手中石油本钱,俄罗斯在这个时刻又成为外交舞台上仅次于英国的活跃角色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其实,美国自身的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很低,只有10%多一点。如果把包括天然气、煤炭、原子能以及水力等能源消费也纳入视野之内,则中东石油在美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率不到5%。如果仅看在伊拉克的战费开支、油田修复和开发费用以及石油出口收入等数据,那很可能会得出一个简单化的结论,即将打响的战争未必合算,老美在犯傻。此话差矣!
  美国要控制中东石油,主要并不是为了保障本国的经济需求,而是为了加强对产油国的影响力,从而控制世界的经济命脉。早在1945年,美国国务院就已经明确指出:阿拉伯半岛的石油资源“是战略性力量的最旺盛的源泉”。另外,战争不仅会强化美国在中东乃至世界的地位,还会给军工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也有助于解消IT泡沫破灭后的雇佣问题和扶持景气。
  除石油资源本身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即保护所谓“石油美圆(oil dollar)”体制以及美国的金融垄断地位。对这一点,注意到的人似乎还不太多。
  众所周知,在布雷登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支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的不再是诺克斯堡的黄金储备以及其他实质性财富,而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0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高达4400亿美元,企业债券的46%、股票的11%、总资产的23%都为外国人所有,与1994年相比美元的购买力缩水了大约三分之一。因此,美元体制只有借助其他国家的资金才能维持,才能发挥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作用。这里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尖锐的自我矛盾:美国经济必须借助外来资金才能维持美元的强势,而强势的美元又会反过来造成巨额贸易逆差,更需要借助外来资金才能弥补亏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19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就像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华厦高楼。不过,虽然存在着不安定性和危险性,靠印刷纸钞来换取财富,靠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来维持纸钞的信誉这样的机制对美国人而言当然很美妙。
  在外来资金中,最重要的有两股:一股来自产油国,特别是沙特阿拉伯(1991年海湾战争的深层目的其实是掌握该国);另一股来自日本。其中石油买卖以美元作为唯一支付手段的制度安排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美国凭借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倒优势长期强迫所有国家在进行石油交易时只能流通美元,而不得用其他货币付款。但是,在19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宣称在出口石油时不收美元,而采用欧元结帐,否则不卖也。根据联合国经济制裁的规定,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必须存入联合国,并从中提取使用,这些存款也都被兑换成欧元了。近来伊朗、朝鲜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就连从来对美国说一不二的日本,这两年也在大幅度增加对欧洲的直接投资(这种投资不仅仅基于经济的逻辑,也有跟美国赌气的情绪化色彩)。长此以往,势必颠覆美元的垄断地位,让美国纸钞印刷机不能继续成为“会下金蛋的鸡”。为此,美国不得不通过伊拉克战争再次显示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从而重新定义美元以及美国金融体系的价值。
  如果上述策略是真的并且均能得逞,那么美国就能实现其最终目的——建立起一种在“民主的帝国”(小布什的行动计划)主导之下的“世界法治秩序”(老布什的理想图景)。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上述事实就匆忙断定布什政权已经堕落成了以暴力消灭主权和法律秩序的法西斯政权。但这个总统表现出空前的好战倾向则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美国毕竟是民主宪政的国家,对强大权力的制衡机制以及舆论监督仍然在发挥作用。根据德国一个研究机构最近在美国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美国有许多公民对布什政权的单边主义表示反感,61%的人认为在外交方面应采取多边协调路线,65%的人认为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应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并取得同盟国的支持,76%的人拥护国际法。至于这里所说的国际法与布什政权所标榜的“世界法治秩序”在概念内容上究竟有什么区别,还值得仔细推敲。
  
  曹长青:美国有什么错?
  
  对于美国即将使用军事手段解除伊拉克武装,无论在西方人还是中国人中,都引起很大的争论,其中批评者的一个理由是,这是美国人为自己国家利益的行动。但这个批评根本没有力量,因为任何国家的建立,它对外的第一个最重要职责是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其次是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现在联合国的一百九十二个成员国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全世界无论大国小国,外交都以本国利益为核心,没有例外。这里唯一需要探究的是,美国对外政策核心中的“国家利益”是和人类的安全、民主、自由的价值有一致性,还是有对抗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从美国在二战、冷战、冷战后(至今)这三个近代历史时期中的对外政策来看,它的国家利益和人类安全、民主、自由的价值完全在一个轨道上:二战的历史非常清楚,美国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本国安全,结果促进了世界的安全,结束了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在德日意三个“邪恶轴心”侵略屠杀时,正是美国的参战,才扭转了战局。美国为此阵亡了四十一万官兵,伤残一百多万。没有美国的参战、没有美国人的巨大牺牲,整个欧洲都会被纳粹践踏,整个亚洲都会成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奴隶。虽然美国在冷战中为建立统一战线,不得已采取联合“小恶”或不民主的国家(包括李承晚、蒋介石、阮文绍、菲律宾的马科斯,以及阿富汗的反苏游击队等)的策略是否合适,完全可以讨论、质疑、批评。美国受到最多非议的是后冷战时代的对外军事干预,但从美国对索马里的人道救援、对海地的军事干预、捉拿巴拿马独裁者诺列加、结束塞尔维亚人对波斯尼亚人的屠杀、制止南斯拉夫对科索沃的种族清洗、干预印尼军队对东蒂汶人的屠杀、军事打击伊拉克、铲除塔利班政权等等,都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美国的军事干预,不是以占领、殖民、掠夺那个国家和土地为目的;第二,美国的军事干预全部都受到那些国家的人民和新政府的欢迎。有人说美国是“新的帝国”,但它和以往的罗马帝国等性质完全不同,因为美国没有在它所干预的任何国家建立殖民地,而是促使那些国家走向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且不说在上述干预中大多数都属于人道干预,美国并没有多少利益可图,即使有,美国这种国家利益,也仍然和人类安全、民主、自由的价值在一个方向。美国对外政策中,第二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极力推销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美式民主的最重要基础,它的根本价值还不在经济层面、平等或繁荣,而是人的自由。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资本是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人和人最基本、最健康、最正当的交往是trade(交易、交换),通过交换,人们可以互享劳动成果,提高生活水准,丰富生命。正是由于智慧的交换,才有了今天巨大的物质文明,所以,自由贸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价值之一。正是为了保护这个价值,美国才致力在全球推广市场经济。所以美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扩大进出口贸易)而推行全球市场经济的外交政策,同样和人类自由、民主、安全、繁荣的共同价值在一个轨道上;它不仅对美国本身,也对其他国家走向繁荣和稳定有重大益处。今天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当然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所以说,美国的两个最基本、最重大的外交政策,推广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在保护美国自身利益的同时,都和人类共同的安全、自由、民主价值有一致性。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总数已超过一万亿美元,是全球捐献最多的国家。那么美国是不是就美如天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然不是。它首先利己,其次利人。在有牺牲可能的情况下,它是非常不情愿、甚至不可能单纯利人的。例如,二战时,如果美国早一点投入反法西斯的战争,就会早结束邪恶轴心,挽救更多的生命。但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的民意调查,高达82%的美国人不愿卷入二战。美国是被炸到自己的珍珠港了,才无法不奋起反抗。这次对阿富汗的战争,也同样是由于“9·11”炸到自己土地上、近三千平民的生命消失了,才肯攻击塔利班,才有阿富汗人民得到解放的今天。如果伊拉克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不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今天就更难说服美国人民同意去解除萨达姆的武装,因而也就无法有伊拉克人民尽快摆脱独裁奴役的可能。对于美国,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教授于2001年底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时引述说,“从政治与经济上看,美国的崛起确实是当代最伟大的事,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历史。”而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则在上星期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欠美国一笔巨大的债: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繁荣,我们的民主……美国不仅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民主、自由的保护人……每当我看到美国星条旗,我看到的不只是那个国家的代表,而是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1] [2] [3] [4] [5]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