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视力残疾儿童社会性游戏发展的研究综述

作者:吴春艳



了融合环境中的2—7岁视力残疾儿童的游戏。发现他们在得到玩具之后,只是简单地重复性的摆弄玩具。他们对许多玩具表示排斥,更喜欢自然物品,如开门和关门,或者开关灯。这些儿童经常待在地板的某一处,几乎不关注教室里视力正常的同伴。在融合环境的自由游戏中,视力残疾儿童经常自己玩,尽管他们与正常儿童靠得很近。视力残疾儿童的游戏行为经常是探索或重复性游戏。即使有视力残疾儿童试图与正常儿童游戏,但都被忽略了。只有很少的视力残疾儿童经常与正常孩子一起进行平行游戏。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所处的环境对视力残疾儿童的社会性游戏水平影响不大。仅仅是和正常儿童待在同一个空间,处于融合教育环境,还不足以提高他们社会性游戏的水平。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已有研究的被试数量比较少,多数都是小样本研究,代表性也有些差。
  
  4 关于视力残疾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有研究专门探讨了影响视力残疾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因素,尤其关注由视力残疾引起的交流障碍和参与机会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视力残疾儿童的社会性游戏数量少,水平低,除了可能是因为视力残疾影响和游戏活动中的快速转移和更换,影响了他们的游戏数量和类型之外,还与监护者的行为反应有关。监护者过度保护或害怕危险限制了儿童的游戏参与,导致他们更多的被动接受游戏技能,与成人游戏的频率超过与同龄儿童,从不或很少自发地模仿监护者的日常活动,很少以动物或洋娃娃为对象游戏,因此社会性游戏发展迟缓。再者,视力残疾儿童难于进行非语言交流,这影响了儿童的游戏交往及其他交往。另外,视力残疾的不幸也可能使他们不愿意与其他儿童一起玩。
  在干预研究中,有研究者让教师根据儿童的思路间接地提供一些游戏的建议和想法,提供合适的游戏活动的模式,并作为一个游戏者参与其中,使三个盲童的游戏行为都得到改善。Workman S H(1986)的研究显示,教师通过言语提示可以促进学前盲童与他们的视力正常同伴的互动。最有用的提示就是描述社会性环境,直接鼓励目标儿童,间接提示组内的其他儿童。Barry M A(1973)针对怎样与有视力损伤的学前儿童游戏进行了专门研究,对早期感官训练和教育活动提出了的建议,目的是尽早让视力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视力残疾儿童在玩玩具及与同龄人交往等方面需要成人的干预。成人要为他们提供正常儿童可以自动获得的物体感知经历,如为特殊儿童提供并帮助使用各种真实物体。成人既要通过游戏帮助儿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又要帮助儿童在游戏中变得自由独立。
  上述研究显示,采取合适的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力残疾儿童社会性游戏水平的发展,增强他们与他人互动的能力。成人对视力残疾儿童的社会性游戏有较大影响,尤其需要把握在儿童游戏中的参与度。一方面,成人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不限制视力残疾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影响他们的同伴活动。另一方面,也不能在视力残疾的游戏过程中不管不顾,有必要的提供一些适时的帮助。总的来说,关于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一些个案研究或理论思辨性的研究,在研究的代表性和实证方面还有待加强。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视力残疾儿童的社会性游戏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探讨社会性游戏的价值、发展水平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国外已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强调在融合的环境中,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游戏互动。我国仅有的一些关于视力残疾儿童的社会性游戏的文献,主要是一些经验性的介绍和说明,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在促进视力残疾儿童社会性游戏水平的措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我国还有大量的视力残疾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学校这种隔离的环境,关于他们的游戏研究还相当缺乏,由于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价值观等因素,我们也不能直接套用国外关于视力残疾儿童社会性游戏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了我国视力残疾儿童的社会性游戏的真实状况,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的可行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