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作者:刘艳虹 顾定倩 焦 青



市学前教育“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以幼儿园为依托建立18个特殊教育资源训练室和特殊儿童教育示范基地”的任务。
  
  2.2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目前,北京市三类特殊学校在校生结构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都接受部分多重残疾学生入学,其中培智学校接受多重残疾学生最多,见图l。二是流动人口和周边地区残疾儿童在京借读的人数大量增加。2004~2006年三年间,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9.57%、47.40%、65.39%;盲校、聋校、培智学校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分别占其毕业生总数的80.37%、72.25%、35.21%。近年来,三类特殊学校的京外生源数量呈增多的趋势。
  
  2.3 高中/职高特殊教育
  1988年,北京市首次在1所特殊教育学校(盲校)设立高中部,招收35名盲生。目前,北京市的盲人学校设有高中和职高部;有1所聋校设有高中部,2所聋校设有职业高中部;3所培智学校设有职业教育部。有部分轻度的聋生和盲生在普通高中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学校的高中部教育目标定位于为残疾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其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定向性很强,基本属于“应试教育”。盲校职高部设置盲人按摩、钢琴调律两个专业。聋校职高部有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工艺美术、烹饪、面点、服装专业。培智学校职教内容主要围绕家政服务和生产性服务来开展,如缝纫、工艺品制作、钩织、修理、理发、保洁、烹饪等。这些专业基本适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特殊学生自身的特点。
  与义务教育阶段一样,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高中/职高部的京外生源也大幅上升。近三年来,京外生源毕业生占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高中/职高部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36.98%、32.40%、48.65%;盲校、聋校、培智学校高中阶段京外生源毕业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38.82%、54.65%、11.30%。一般京外生源毕业后回原籍。
  
  2.4 高等特殊教育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简称:北京联大特教学院)的前身是北京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2000年9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北京唯一的一所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我国第一所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院,隶属北京联合大学。学院承担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指导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研科研等多项任务。目前,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既面向全国招收视力、听力、肢体残疾学生,又专门面向北京招收普通大学生。招收普通学生的专业主要是特殊教育,为本市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招收残疾学生的7个本专科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如艺术设计专业(听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听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听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听障视障)、园林技术专业(听障)、针灸推拿学专业(视障)、音乐表演专业(视障)。实行小班或个别化教学。一般聋生班级在15人左右,盲生班级在10个左右。少数特长残疾学生,如残奥会运动员、艺术特长生在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实施个别化教学。另外,北京地区有十几所大学也招收有少量残疾学生,残疾学生类型主要是肢体残疾,偶有听力残疾。
  
  3 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学历不断提高。2006年特殊学校半数以上的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其中,盲校教师整体学历程度最高,聋校次之,培智学校相对较低。
  
  4 北京市特殊教育的科研机构
  
  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中心成立于1991年,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的合作项目之一。中心工作接受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和特殊教育学院的双重领导。其职能是:培训北京市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开展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指导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科研工作;与特殊教育学院教务处、科研部共同开展高等特殊教育的研究。目前,北京市有16个区县成立了区县级的随班就读教研组43个,聘任教研员357名。有8个区县成立了特教教研室,任命了特教教研员。校级教研组共有394个,每学期教研组的研究活动都在4次以上。一个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网已经建立起来。
  
  5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院)毕业生的去向
  
  5.1 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的去向
  据2004~2006年三年的数据,义务教育后,特殊教育学校三类特殊学生绝大多数以升职业学校为首选,其次是升高中学习;盲生的人数少,升学率相对最高,聋生选择职业的机会较盲生和智障生多,就业率相对最高,智障生不论在升学还是就业受到的限制最多,待业率最高。
  
  5.2 高中/职高阶段毕业生的去向
  调查数据显示,经过高中/职高部的培养,盲生和聋生高考的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近三年来,约1/3~1/2的盲生和聋生升入大学/大专学习;就业率大幅上升,只有个别盲生待业。这说明,积极发展残疾人高中教育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不仅能满足特殊学生日益增长的继续深造和成功就业的愿望和需要,也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同时,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九年义务教育后有1/3~1/2智障学生继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虽然2006年智障生的就业率大幅度增长,但仍有半数的智障毕业生待业。培智学校的职业教育和智障生的就业问题仍然没有摆脱困境。
  
  5.3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北京生源毕业生去向
  2001年~2006年北京联大特教学院有北京生源的特殊学生355名和普通学生433名毕业。特殊毕业生(残疾学生)中,86.76%就业,13.24%待业;普通毕业生(健全学生)中,0.23%考上硕士研究生;89.84%从事教育工作,其中75.52%从事特教工作;7.39%从事其他工作,2.54%待业。这一数据说明,两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实现。
  
  6 北京市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
  
  6.1 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
  绝大多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投入方面向特殊教育倾斜。个别区的普教与特教经费投入一致。2004年和2006年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比普通学校生均经费多一倍以上。
  
  6.2 随班就读的经费投入
  全市18个区县都建立了由区县教委主管副主任担任组长的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多数区县出台了对随班就读的管理办法,制定了随班就读的工作计划。2/3的区县对随班就读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中,1/3区县每年投入经费在10~40万元之间,1/3的区县为0.5~2.5万元。
  
  6.3 北京联大特教学院生均经费指数
  生均经费与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生均经费指数(Ce),Ce的大小反映教育投入状况和资金利用效益,是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有效判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1年开始出版的《世界教育报告》(World Education Report)列表公布各国三级教育的这项指标数据。我国也已正式将其纳入教育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外大学生均经费指数一般在0.30~0.70之间。
  北京联大特教学院的生均经费指数在2004年接近国际大学生均经费指数的高限水平,2005年生均指数下降,2006年政府给予特教学院专项经费的投入,生均指数有所回升。
  
  7 结语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北京市已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学校为骨干、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民办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的托养、教育、康复结合起来,探讨和弥补了公办特殊教育的不足。从学前特殊教育到高等特殊教育的体系已构建,并形成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特点。近几年,北京市三类特殊学校在校生结构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都接受部分多重残疾学生入学。二是流动人口和周边地区残疾儿童在京借读的人数大量增加。特殊学校的高中部教育目标定位于为残疾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基本属于“应试教育”。职高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本适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特殊学生自身的特点。北京市特殊学校师资的学历不断提高。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网已经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投入方面向特殊教育有倾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