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特点

作者:田丽丽 张权权



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5)如下:
  在初一学生中: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学校幸福感各分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学习成绩为下等的学生,其学校满意度低于成绩为中等和上等的学生,消极情感则多于上述两类学生。该年级学生的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两两组间差异,表现为随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增多。
  在初二学生中,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仅在学校满意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学习成绩为下等的学生的学校满意度低于成绩为中等和上等的学生。
  
  在高一学生中,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学校幸福感各分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学生的学校满意度存在显著的两两组间差异,表现为满意度随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提高。学习成绩为下等的学生的积极情感少于成绩为中等和上等的学生,在校消极情感则多于成绩为上等的学生。
  在高二学生中,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学校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分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学习成绩为下等的学生的学校满意度低于成绩为中等和上等的学生,消极情感多于成绩为上等的学生。
  
  3 讨论
  
  研究发现,中学生在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的得分都显著高于3.5的理论均值,由此看出,当代中学生在对其学校生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在学校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的同时,也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感。学校满意度六个维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学校管理、成就感、课业学习。在六个学校生活的评价维度中,中学生对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评价最高。该结果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根据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发展社会性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其中同学和老师是其两大交往对象。本研究结果反映出青少年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也比较满意。在学校满意度的六个评价维度中,对成就感和课业学习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课业负担过重,一个是成功教育的匮乏。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得到的更多的是失败和挫折。马颖、刘电芝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其最重要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学习体验。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正强化,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提高其在学校生活中的成就感。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支持了田丽丽、Epstein、Karatzias等人的研究结果。女性在其人格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通常表现出较少的反抗性和更多的顺从。俞国良等的研究发现,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不良适应行为显著多于女生,男生更多表现出反抗、过度好动、消极抵抗等。由此可知,由于男生的这些不良行为,他们在学校就有可能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从而影响其对学校生活的评价。本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的学校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性问题是独生子女出现在中国以来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关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智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莫衷一是。近些年,逐渐取得了一些较为客观、一致的研究发现,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比同龄非独生子女强”。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我们知道,个体的社会交往和拥有的社会支持紧密相关。由此可以推知,独生子女中学生可能比非独生子女中学生拥有更为广泛和多样的社会支持,进而其对学校生活的适应状况较好,学校幸福感较高。鉴于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复杂性和本研究的探索性,这方面的原因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支持。该结果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给予非独生子女学生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本研究发现,虽然学习成绩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校幸福感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大体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即年级越高学校幸福感越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学校满意度低于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和较少的积极情感。该结果与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000年北京市第一次未成年人现状调查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呈现出随年级增高而增长的总趋势”。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业任务量日益加重,升学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终日面对紧张而繁忙的学校生活,势必会导致积极情感体验的减少和消极情感体验的增多。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关。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该阶段,青少年在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的同时,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意识也逐渐加强。Epstein认为,随着学生的智力发展,他(她)们思维的深刻性逐渐增强,对外在环境和自我的批判性评价也逐渐增多。根据认知和情绪的关系,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下降导致了其在校积极情感体验的减少和消极情感体验的增多。
  
  (责任编校:刘玉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