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的关系
作者:曲可佳 邹 泓 李晓巍
3.2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流动儿童的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学校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4(年级)×2(性别)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3,1299)=3.609,p<0.05,性别主效应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LSD)表明,初中二年级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小学五年级(p<0.05)和六年级(p<0.05)的学生,其它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如表3所示。
3.3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与学校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3.3.1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与学校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见,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与师生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均显著正相关,而与学业行为所有维度间也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师生关系中,师生亲密性和支持性均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而师生低冲突性与学习自信心显著正相关。
3.3.2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对学校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为因变量,首先把学校、年级和性别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然后把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的各维度分别作为第二组变量和第三组变量进入模型,考察每组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率。三组变量的进入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其中,第一组变量(人口学变量)贡献率R2=0.034;第二组变量(师生关系)进入后,方程的解释率R2增加了0.078,所有自变量贡献增加为0.112,其中,师生亲密性、低冲突性和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学校满意度;当第三组变量(学业行为)进入后,R2增加量了0.039,所有自变量贡献为R2=0.161,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其学校满意度。可见,人口学变量、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对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3.4%、7.8%和3.9%,三类自变量总体解释率为16.1%,具体如表5所示。
4 讨论
4.1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特点
4.1.1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学校差异
本研究发现,有44%的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水平低于总体平均分,而且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但公立校和混合校学生的学校满意度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打工学校教育资源少,教学条件差。以往对打工校、公立校和混合校的教育资源指数进行比较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远远少于混合校和公立校,这不仅体现在学校环境和教室环境这些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儿童可以获得的教育机会上。研究发现,有82.9%的流动儿童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辅导班(学科类辅导班和文体类辅导班),而在城市儿童之中,仅有16.5%的儿童没有参加过辅导班。因此,环境设施和机会的匮乏可能是流动儿童满意度低于其它学校学生的原因之一。二是打工校教师由于福利和待遇差等原因,流动性比较高。邹泓等人的研究发现,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流动性高于混合校,而大部分流动儿童均认为,在校期间任课教师的频繁变换对自己的影响较大,需要不断去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速度,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稳定的学业成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学校满意度的下降。
4.1.2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年级、性别差异
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存在年级差异,并且初中生的学校满意度低于小学生,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一些特殊的现实原因。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初中二年级流动儿童都面临着升学的困难。因为升高中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部分初中二年级的流动儿童不得不选择回到生源地学习以参加高考。这就要求其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增加了学生对未来学习生活的焦虑和担忧,可能也由此引发了学校满意度的下降。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对于学校满意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孙莹等人对于一般中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不再刻意强调子女性别问的差异。其次,男女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较相似,性别上的差异被逐渐的弱化。以上这些都可能使得流动儿童在学校满意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4.2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学业行为对学校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除与师生低冲突性相关不显著外,与师生关系的其它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师生低冲突性、师生亲密性、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这可能是由于师生关系各维度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因此师生低冲突性在对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预测作用变得更明显。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刘万伦等人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班级卷入程度,与教师亲密的儿童有更多的学校适应和自我指导,而报告师生关系高冲突性的儿童有更多的学校回避,在相关的环境中有更少的合作和自我指导。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尤其如此,教师作为流动儿童生活中除父母之外的最重要他人,是其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与教师保持亲密的关系可以有效的帮助流动儿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进而增加其学校满意度。
相关分析发现,学业行为各维度与学校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更是极其显著的预测其学校满意度。学业行为是儿童学校生活的主要任务,是儿童对于这种生活是否满意的重要标志,当儿童学习兴趣浓厚时,会表现出对班级和学校更高的参与度。可见,个体学业行为的增加,可以促使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良好适应,并进而增加其学校满意度。
4.3提高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教学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是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有效预测源,这为提高这些儿童的学校适应提供了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从具体表现上看,那些能和教师之间建立亲密友好关系、得到教师肯定支持的流动儿童会有较高的学校满意度,更快的产生学校归属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除基本的课堂教学外,适当给予这些儿童以支持和鼓励,与其建立一种良性的关系,是改善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的途径之一。此外,培养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非常重要,如前所述,学业行为是这些儿童表现自我价值感的方式。这同样要求教师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给流动儿童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并对其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肯定。以上这些措施都会提高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并进而促进其学校适应。
5 结论
5.1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存在学校差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
5.2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二年级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5.3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中,除师生低冲突性与学校满意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外,其它维度与学校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师生低冲突性、师生亲密性、支持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
5.4流动儿童学业行为的所有维度与学校满意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学校满意度。
责任编校:张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