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北京市肢体残疾人职业适应性量表》的编制

作者:刘艳虹 韦小满 肖 非 李雪梅 贾一均 李俭国 田 禾



  3.1.1 体能
  以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规划办编译的《职业岗位分类词典》规定为评价标准,85%左右的北京市肢体残疾人具备从事全天“轻型工作”的体能。
  3.1.2 感知觉
  95.9%的被试近视力正常,即能在一尺距离看清小五号以上字体,可见大部分的肢体残疾人在工作中处理普通的文字任务以及完成一些精细活动时,不会存在视力方面的困难。90%以上的被试听力正常,仅有6.6%单侧耳的听力有问题,2%双耳听力有问题。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肢残人的听力都没有问题。仅2.1%的被试嗅觉存在异常的情况。极个别人的实体觉存在问题。总之,北京市绝大多数肢体残疾者感知觉是正常的,在工作环境中具备基本的规避风险能力。
  
  
  
  
  3.1.3 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的内容包括戴帽子(上肢上举、上肢与头部协调能力)、穿外套(伸展上肢、上肢与躯干协调、双手协调、精细动作的能力)、穿裤子(屈伸下肢以及上肢、躯干、下肢协调能力)、穿袜子(弯腰以及手脚协调能力)。这一部分检查可以使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也可以使用辅助器具,但在记录时必须注明辅助器具的品名。例如,用脚完成戴帽子的动作,这一项记录为通过,但必须注明是用脚完成的。
  99%以上的肢体残疾人能独自完成戴帽子、穿外套、穿裤子等日常活动,约4%的肢体残疾人不能自己穿袜子,需要他人的帮助。
  3.1.4 上肢功能
  上肢功能主要是握持及灵活运用工具。在调查北京市肢体残疾人的现实就业情况基础上,结合肢体残疾者的身心特点及其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类型进行分析,上肢功能主要通过文秘、技工和其他职业所必须的基本动作技能进行测试。文秘类职业基本技能包括写信封、整理信件和打电话三个项目;技工类职业基本技能包括拧阀门、装卸螺丝、插棒、去电线皮、连电线、插电源以及钉钉子等项目(这部分项目在一块操作板上完成)。其他部分包括绘图、拼图、碎图复原三个项目,主要考察手眼协调以及灵活反应的能力。所有项目在现实环境中进行操作性测试。
  80%左右的被试能如期完成写信封和整理信件的测试。99.5%的肢体残疾人都能独立完成打电话的测试项目。90%以上的被试能完成技工操作测试。近70%的被试能完成绘图的操作测试;85%以上的被试能完成碎图复原测试;83%以上的被试能完成拼立体图测试。
  少数被试需要他人帮助或速度较慢。个别被试虽然完成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未完成的原因多为看不清,不会做或因上肢体残疾的限制而不能做。
  3.1.5 下肢功能测试
  97.4%的下肢残疾者能独立站立,2/5的不能完成蹲起动作或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完成蹲起动作,近1/10的下肢残疾者行走需要辅助(拄拐、扶手),1/3的下肢残疾者上下楼梯需要辅助(拄拐、扶手)。94%的轮椅使用者能独自进行轮椅与普通座椅之间的转移,仅6%的人需要他人帮助。
  3.2 肢体残疾人职业能力测验
  肢体残疾人职业能力测验定位于了解肢体残疾人的基本职业能力,不少题项都为常识性知识,分布的面比较广,因而除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这部分的信度系数较高外,其余各分测验的值比较低,与设计初衷是一致的。通过分析得出整体的值为0.5685,矫正后的值是0.7575,可以接受。所有题项在参考了相关的研究和现有比较成熟的职业能力测验的基础上,经过特殊教育专家以及残联工作人员的多次修改和调整,因此具有可靠的内容效度。测验八个因素之间相关都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差异;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均在0.3以上,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4~0.83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结构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数据要求(见表4)。
  3.3 肢体残疾者职业兴趣测验
  肢体残疾者职业兴趣测验的总体信度系数在0.84以上,各因素的a值都在0.83以上,分半信度在0.76以上。所有项目的区分度全部大于0.30,大多数在0.40以上,不少项目甚至超过了0.60,且所有参数的相关系数都在0.01水平上显著。所有题项在参考了相关的研究和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同类测验的基础上,经过特殊教育专家以及残联工作人员的多次修改和调整,因此具有可靠的内容效度。各个因素之间相关绝大部分都在0.3~0.6之间,少部分稍高于0.6,大体上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5~0.84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见表5)。
  3.4 肢体残疾者职业人格测验
  肢体残疾者职业人格测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0以上,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基本在0.6以上,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质量要求。
  在量表编制以前,我们已查阅了与职业人格有关的文献,探讨职业人格的内涵和结构。在量表编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又对测试项目进行反复的讨论、筛选和修改,筛掉不符合评估目的及残疾人实际情况的项目,对保留下来的项目又多次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分布在0.2~0.6之间,大体上呈中低度相关,构想效度基本上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技术要求(见表6)。
  
  4 讨论
  
  4.1 倡导新理念
  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残疾人职业适应性量表。该量表不同于其它以健全人为被试服务于选拔人才的职业适应性量表,而是定位于预测肢体残疾人职业适应的水平,为残疾人就业导航,通过提高残疾人就业的质量从而提高残疾人生存的质量。通过科学的测试向用人单位展示肢体残疾人有哪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做哪些事,适合做哪些事,需要哪些支持性服务。同时,测试的过程也是残疾人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残疾人同样是国家的建设者,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4.2 发展性评价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北京数据显示,残疾人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和智力要求不高。因此,在本研究设计上简化文化知识和智力测验,偏重考察肢体残疾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身体功能。本量表在参考国内外一些著名职业适应性量表的基础上,除进行职业能力、职业人格以及职业兴趣三方面的笔试外,从ICF的视角突出身体功能评估,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操作性的测试,并从功能、潜能、失能三个层面评价现有水平,找出个体在哪些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提出功能训练建议。
  4.3 支持性服务
  残疾是一种状态。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信息沟通环境、物理环境)的不利让残疾成为一道障碍。本量表根据测试结果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被测试的肢体残疾人而言,个体适合做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功能训练以及职业培训;对用人单位而言,应该提供哪些环境准备或提供哪些方面的条件;对残疾人的职介部门而言,应怎样做好跟踪性的随访以及协调性工作。各方面应共同努力,切实有效地提供支持性服务,为残疾人的有效工作提供保障。
  
  责任编校 张 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