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初探

作者:王志强 申仁洪



实现教学资源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形式。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提供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Instruction)可满足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关注程序的组织和管理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可使CAI达到最优化。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学生与知识、与教师之间的屏障,使残疾学生获得了全新的教学支持,为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课程提供了保证。
  2.4 大众观念的演进
  奋进的残疾人和新伦理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传统的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是在许多的残疾人的杰出事迹对他们的触动和震撼中开始的,最初的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怜悯和救助发展成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尊重和欣赏。同时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实践融洽协调、关怀尊重、友爱互动、和谐发展的新伦理道德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肯定、接受残疾人的创造价值,认识到潜能的普遍性。这些广泛的认同和接纳,为残疾人高等全纳教育提供了群众基础。
  2.5 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启示
  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发展势必对高等教育随班就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等教育随班就读的开展也可以在基础教育随班就读中得到启示。国家教委在1994年颁布《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其中把随班就读规定为“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是“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教学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对教学目标、内容、评估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并且为随班就读的学生提供与当地实际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别辅具,使残疾学生能够在最小限制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些总结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大量发展,使得大部分儿童都可以在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这为他们进入高校中随班就读提供能力与思想基础。
  
  3 和谐校园的建设有效地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随班就读的实现
  
  高等教育随班就读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要使之变为现实,则需要学校相应的支持与变革,建立和谐校园。
  3.1 和谐的校园是无障碍的校园
  障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说,障碍者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消除环境带给人的障碍,创建一个无障碍的环境、无障碍的校园,那么我们生活着的环境将不存在障碍者,分类变成一件多余的事情,校园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
  在《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把障碍分为物质和社会两个方面,即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环境方面的障碍和我们可以意识到的社会环境中的态度。因此,要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随班就读,首先就是要改造高等教育环境,建立无障碍的物理环境。然而,对于和谐校园来讲,比物理无障碍更为重要的却是观念上的无障碍。《行动纲领》中指出,第一种障碍是由于无知和缺乏关心造成的,只要通过仔细规划,花费不大的代价就可以避免。与物理环境方面的障碍相比,改变社会态度是建立无障碍校园的关键。我们假设一种情境,当与一个有障碍的大学生碰面,你首先关心的是他的缺陷还是他的兴趣爱好?换一种情境,当我们遇到新同学,你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是“我会什么”还是“我不会什么”?第二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当然要谈论彼此的爱好和兴趣,这不仅是交往的需要,是一种内心的对彼此的接受和肯定的需要,更是形成集体归宿和内在同一性的需要。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想必大多数人要经过思考,思考我选择了前者后,会有什么社会评价?这没有什么评价,选择前者是很多人的反应。选择前者的实质性因素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理,把障碍者隔离开,作为另一个群体来对待,不需要与他们建立集体归宿和内在同一性。这种隔离和分类的心理虽不是先天的,但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它也变得无意识起来,形成了一种习惯反应。
  这种习惯化在后天环境下产生,它同样可以在后天环境中去习惯化。那么方法是什么呢?美国的全纳教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虽是残疾人团体,但我们却更关注它们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才华,我们借鉴的方法是在实践中去认识。校园是共享的,利用共享资源展现自己的潜能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在展现潜能的过程中,彼此认识、肯定、欣赏和尊重,彼此间建立大的集体归宿、建立内在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和谐的校园,使这种无障碍的意识成为和谐校园的一种特质,永远发扬。
  3.2 和谐的校园共享集体价值观
  集体价值观要以无障碍的环境为基础,因为在无障碍的环境中,大家彼此认同,才能形成内在同一性。集体价值观是对内在同一性的升华,是一种精神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就是其成员在精神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它是心灵生活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依存关系。精神共同体的成员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心灵对话,实现精神方面的相互交融。当集体的价值观形成时,全纳的思想才得到内外的统一,不仅仅表现在行为活动中,更表现在心灵上,和谐的校园才真正的出现。
  共享的价值观是从行动中得以产生的,需要制度的保障。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从2005年招收首届聋人大学生开始起,就打破聋生和健听学生之间的隔离,实行混合编排宿舍。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然而却在特殊教育学院建立起了共享的价值观念,融化了两大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坚冰,彼此走向融合与共生。生活上的融合与共生促进了学习上的融合与共生。从今年开始起,我们已经开始将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融入到健听班级之中去学习。我们计划从选修健听班课程开始,到逐步实行选择健听学生专业为辅修专业,最终完全随班学习相关专业。
  3.3 和谐的校园要体现出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关怀和支持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校园的价值取向。和谐校园提供关怀和支持,即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属地。它包括精神和实体两个方面,精神的归属地是集体价值观下各成员之间形成的精神纽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他可以更自由的释放自我。而实体的归属地是要在物质上给以帮助和支持,这个实体的归属地就是特殊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特殊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作为一个实体,它提供各种与特殊教育相关学习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和相关的学习辅具。通过专业化的学习方案、网络课程、资源库、学习辅导计划和补偿与补救措施支持特殊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教育服务传递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相关专业资源之上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以一定的硬件结构为基础,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的支持为用户提供特殊教育资源。信息资源中心的第一个功能是建立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多学科信息源,其中主要包括医疗、康复、辅助技术等,其主要目的是扫清学生在学习面前所遇到的障碍。第二个功能是建立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网络课间库、在线教育资源库、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等。同时各学科要对新观念进行适应性研究和临床性实验,发展出相应的实际操作程序和方法,来满足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障碍的需要。第三个功能是建立方便易行、充分考虑到学生特殊需要的服务界面。实体性的支持,为残疾学生了提供最小受限制的环境,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平等参与校园生活和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责任编校 李慧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