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学习不良鉴定的干预反应模型

作者:张小将 刘 昌



(如能力一成绩差异模型),干预反应模型具有更高的效度和信度。使用干预反应模型的双差异标准鉴定出来的学习不良者,比其它学习差生存在更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而且,由于干预反应模型在不同的干预级别中持续地评估接受干预的结果,它比那些仅依赖于某一次测验而确定学习不良者的方法更为可靠。Amada对干预反应模型鉴定效度进行的纵向研究支持了干预反应模型具有较高效度的结论。其研究发现,干预反应模型鉴定出来的学习不良学生比例更少,干预成功后回归普通课堂的学生学习情况良好。
  已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阅读领域,Lynn的研究则探讨了使用干预反应模型鉴定数学学习不良儿童的问题。通过对照研究发现,对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诊断准确性主要是由基于课程的概念和基于课程的计算决定的。Matthew的研究则对执行干预反应模型双差异标准的操作定义进行了研究。他比较了四种双差异的操作定义:成绩提高速度低于总体25%、33%、50%和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结果表明,三种百分比的群体在双差异和非双差异中均表现出阅读成绩的显著差异。但一个标准差的群体差异不显著。25%和33%的标准比较接近学习不良发生率。
  围绕学习不良鉴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并没有说明一些关键的问题,如决定学生接受干预的标准是由同一班级、地区、州还是全国的常模决定?如果是设定某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依据什么设定的?在干预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设定预期的学业水平?预期学业水平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进入下一级干预学生的人数。考察学生接受干预后的结果时所选择的测验及测验本身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选择的测验不同,被诊断为学习不良者的人数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另外,对于干预反应模型来说,如果要广泛用于对学习不良者的鉴定,至少还需要探明以下两个重要问题:(1)需要使用多少不同的干预才能认为该儿童没有从干预中受益(或者对干预无反应)?(2)如果干预仅仅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却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更集中的或更长时间的干预,怎么能保证干预成功后回到课堂的学生跟上普通教育课程的学习?这一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为关键。因为高年级的学习节奏更快。也就是说,年级越高,干预更强、更专业化,干预和课堂的脱节就越大。
  
  4 评价
  
  干预反应模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其它鉴定方法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优点:(1)对学生进行更早期的鉴定。能力-成绩差异模型的鉴定标准是学生的能力与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通常学生在低年级时的这种差异较小,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程度达到显著水平才能符合学习不良的标准。这种“等待失败”(wail to fail)现象使学生错过了接受早期干预的机会。而干预反应模型以基于课程的测量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和鉴定,避免出现这种情况。(2)减少被错误诊断为学习不良者的人数。干预反应模型的目标之一就是区分学习不良与其它多种原因导致的学业问题。通过为所有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将其它原因导致学业问题的学生排除,减少被错误诊断为学习不良者的人数。(3)提供更多与教育干预有关的信息。干预反应模型强调使用基于课程的测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因此,如果学生最终被确定为学习不良者,与干预有关的信息(如使用过的干预措施有无效果,哪些措施还没有试过等)能为即将实施的特殊教育提供帮助。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持谨慎的观望态度,认为干预反应模型目前还不成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概括起来看,对干预反应模型的质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干预反应模型缺乏明确而合理的理论基础。干预反应模型本质上只是一种操作定义。但理论定义中并没有与干预反应有关的叙述,因而,这一操作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另外,从逻辑上来讲,如果接受干预后的效果达到预期标准就表明该儿童并非学习不良,这是否意味着学习不良的原因就是低质量的教育?而接受干预后的效果不理想能否表明该儿童是真正的学习不良者?
  其次,在干预反应模型中,如何实施干预是其中的重要步骤,但在实施干预时却面临一系列的困难:(1)使用干预反应模型的一个普遍的假设是,存在着大量基于研究(research bascd)的干预可供使用。实际上,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干预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阅读领域之外的其它领域更是如此。(2)对干预效果的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许多不同的组织使用不同的标准(包括不同方法的、统计上的以及概念上的标准)来指定基于研究的干预课程。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评价有效干预的标准。(3)许多用于学校环境的干预,实际上不是基于来自代表这一总体环境的人群。也就是说,在某种群体中证实为有效的干预,应用于其它的群体时则不一定有效。(4)干预反应模型中的一些具体步骤缺乏明确的操作说明,因而难以保证干预实施的一致性。
  第三,干预反应模型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对干预结果的反应,但目前关于干预结果的评估方面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筛选以及在干预的过程,评估内容过于狭隘,多集中于单一的学业技能方面,缺乏对行为及情绪方面的评估,因而无法获得对儿童的全面了解。即使是仅评估学业技能,不同的研究者评估学业内容的侧重点也可能不同。(2)目前,纯粹用于学业技能评估的工具还很少,仅有的一些评估工具与传统上用于评估学习不良的工具(如智力和成绩测验)部分内容存在重叠。(3)干预结果预期标准的设定也是这一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研究的限制,目前还不清楚已建立的标准或其它标准能否准确衡量学生对干预有无反应。
  
  5 展望
  
  由于干预反应模型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针对干预反应模型存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构建合理而清晰的学习不良理论定义,为干预反应模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理论定义的发展应先于操作定义,而在学习不良领域,这种情况正好相反。理论定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仍没有被修改和完善,而操作定义却不断发生变化。已有的学习不良理论定义本身缺乏理解性和解释性,因而无法为干预反应模型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构建合理而清晰的理论定义,为学习不良的鉴定提供支持,这是解决学习不良鉴定问题的必经途径。
  其次,将干预反应模型与认知能力测验结合起来运用,形成一种准确、有效的鉴定方法。干预反应模型具有独特的优点,但以其作为唯一的评估标准,很可能会导致鉴定出一些并非学习不良的学生。认知能力测验与理论定义中关于学习不良的阐述(学习不良者在一个或多个学业领域存在某种心理加工能力缺陷)相吻合,能够弥补干预反应模型的不足。应该将干预反应模型与认知能力测验整合起来。首先对学生实施有效干预,对干预结果未达到预期标准的学生再进行综合的认知能力测验。如果学生在接受有效的干预后未达到预期标准,且表现出某种认知能力缺陷,则可以将其确定为学习不良者。
  第三,大力开展各种研究,进一步完善干预反应模型。首先,由于学习不良是一个异质性群体,存在多种不同的类型。因此,需要开展大量研究,提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业领域的有效干预。其次,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对干预反应模型中的具体步骤进行明确的操作化定义,以保证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干预实施的一致性。最后,还需要对干预反应模型的效度开展大范围的纵向研究,以实践研究的结果来验证其鉴定效度。
  
  (责任编校:韦小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