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听觉障碍高中生与普通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比较研究

作者:小 慧 安秋玲



还是普通高中生,比较多的处于同一性混淆阶段。这种影响似乎对普通高中生产生更大的作用。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进行选择时,普通高中生难以取舍或者根本就不去考虑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处于前闭阶段的听障高中生多于普通高中生。可能由于听力存在障碍,对于信息的获得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看法更多地来自父母等权威人士,个人很少进行自我尝试,而是认同并遵循师长的观点形成对这类问题的看法。
  人际关系领域的自我同一性涉及到交友、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内容。与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数分布情况相反,大多数听障高中生处于混淆阶段。普通高中生集中于混淆和延缓阶段。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信息,这必然会影响听障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与方式等。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人际交往的信息,使得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处于混淆阶段。而普通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表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有的还处于混淆阶段,可能在学业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精力,还没有对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投入。还有的处于延缓阶段,已经关注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正在探索尝试并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等。
  
  4.2 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差异
  
  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在两个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混淆,听障高中生低于普通高中生,而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混淆则相反。对于意识形态的看法听障高中生可能没有进行探索直接接受了父母的观点,所以混淆的得分相对比较低。而普通高中生对意识形态的问题没有太多的兴趣或者没有时间去考虑所以混淆得分比较高。对于人际交往,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听障高中生相对比较被动,不太关注友谊以及两性家庭角色等问题。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提高。听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缺陷必然会成为听障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的障碍,所以混淆得分偏高。
  对于两个领域的同一性前闭而言,听障高中生的得分都高于普通高中生。可能前者对于政治、职业、交友和社会活动等的看法比较多地受到父母的影响,毕竟父母是他们最为亲近的而且沟通时间最长的人。而父母对后者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弱,可能普通高中生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父母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信息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
  对于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获得而言,听障高中生极其显著地低于普通高中生。同一性获得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个体已经完成选择,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自己的交往风格并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等。听障高中生偏低的原因可能与前面提到的听障高中生人际交往比较多地处于混淆阶段的原因相一致。
  
  4.3 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差异
  对于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劳拉认为同一性发展的过程和时间对于男生和女生来说是完全相同的。而Archer对青春早期至晚期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性别差异仅仅表现在同一性前闭状态上,男性高于女性,而其他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无显著差异。Bergh和Eding认为同一性状态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些研究是针对普通青少年进行的研究。本研究的结果支持第一种观点,无论听障高中生还是普通高中生同一性状态都不存在性别差异。或许现今的社会强调男女平等,这种思想观念也渗透到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没有性别差异。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人们的社会生活、娱乐活动以及两性的家庭角色等不再具有浓厚的性别色彩,这也可能是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不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5 结论与建议
  
  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可知,两组学生在自我同一性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以及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两组学生的同一性状态没有显著影响。
  通过与普通高中生的比较,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为了促进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最好不是一味地将与意识形态、人际交往有关的知识直接传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关注这些问题,学会探索,在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同一性原则。
  鼓励听障高中生充分融入社会。除了与听障人士交往,应该扩大交往范围,积极地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的同龄人进行交往,在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