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陈婷婷 康丽颖
关键词 校园欺负行为 系统分析 干预策略
分类号 B844.1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形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尽管校园欺负行为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将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门探讨却只有很短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 Olweus率先对校园欺负行为作了系统的研究,自此,校园欺负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近20年来,西方关于校园欺负的研究已从心理学拓展到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研究的问题也不断广泛和深入,国内相关研究也日益活跃。但是,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校园欺负行为,而从其他学科角度对校园欺负行为的研讨则略显不足。有鉴于此,本文综合近期国外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校园欺负问题的危害及其干预策略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以期为国内相关的研究服务。
1 校园欺负行为的界定及其危害
1.1 校园欺负行为的界定
关于校园欺负行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界定,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界通常认为,欺负行为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攻击,使受害者长期成为骚扰和侮辱对象的行为[1]。社会学家更多地从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和形成过程来定义校园欺负行为。一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欺负行为是指学生违反了相应的学校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的一种校园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它是个体所处的不良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生理条件聚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有研究者从强调欺负的形成机制出发,认为欺负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互动方式。其中,占有更多支配权的个体(欺负者)通过欺负等攻击行为引起支配权缺乏个体(受欺负者)的伤害[2];还有研究者提出欺负是个体用以达到或维持社会支配权的行为,这一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受欺负者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有效技巧和能力[3]。
另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出发,将欺负行为定义为一种系统的、故意的权力虐待,它最易出现于权力关系明确、角色分工清晰的社会团体中,如军队、监狱和学校等[4]。
总之,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但大多强调欺负行为具有未受激惹性、重复发生性、双方生理或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等特征。
1.2 校园欺负行为危害的系统分析
校园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造成的危害不言自明,过去关于欺负行为危害的研究对象也大多针对受欺负者。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证实,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无论何种形式的欺负,都可能使受欺负者产生长期的情绪、学业和行为问题。一些研究发现,受欺负的孩子倾向于比其他孩子拥有低水平的自尊,感受更多的忧郁、孤独、焦虑和不安全感。同时受欺负的孩子也容易厌学、逃学和辍学。Garrity等研究发现,许多学生躲避学校的公共场所(如,自助餐厅和休息室)以避免受欺负[5]。另据统计,美国每天有16万学生躲在家里以逃避校园欺负。校园欺负甚至会引发受欺负者的自杀行为。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同伴欺负会导致受欺负者产生自杀的想法,而这种想法通常是采取自杀行为的前兆[6]。
和受欺负者一样,欺负者也存在着社交问题和情感问题。Saufler等认为,低年级阶段的欺负是以后更高年级暴力行为的先兆[7],而且欺负者更可能受其他攻击性孩子的诱惑从而参与团伙犯罪活动。一项研究发现,从6年级到9年级被鉴定为欺负者的孩子到24岁时,至少有60%被判一次犯罪,40%被拘留三次以上。相反地,不参与欺负的孩子中仅有10%有犯罪记录[5]。即使没有参与欺负的学生也会受欺负行为的负面影响。目睹校园欺负的学生报告说看到欺负行为是不愉快的,许多报告说极度忧伤[8]。目睹校园欺负的学生会经常紧张焦虑,担心自己也将成为欺负者的目标,从而导致在校表现糟糕,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怎样避免成为欺负对象而不是学业任务。
欺负对整个学校也产生负面影响,营造了一个担惊受怕的环境。有研究发现,欺负不仅给学生个体带来大量痛苦,对校园氛围也产生破坏作用[5]。
2 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个高度普遍的社会性问题,它的解决不仅要从个体角度入手,最主要的是改善或改变其发生背景。最近的多学科研究表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反欺负策略不仅要触及孩子个体及其家庭环境,也应重塑整个校园文化和环境氛围,即集中于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者、家庭和学校氛围等的多水平策略。
2.1 社会层面的干预
大量研究表明,反欺负计划的成功不仅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一套由国家立法和教育政策等支持的干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欺负干预的成效。许多研究者认为,社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给欺负干预提供支持和保证。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欺负干预计划提供持久的法律保障。一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意识,加强学校的执行力度,也使教育者在处理欺负问题时有据可依。美国现已有多个州通过立法要求学校实施欺负干预计划,以营造一个安全的学校环境。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一计划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欺负干预计划的参与程度。挪威、瑞士、加拿大等国的实践证明,由教育权力部门直接筹划和发动的欺负干预计划,有效地保障了欺负干预计划的实施范围和效果。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政府为解决学校的经费来源问题,首次拨款一百万美元给“反欺负学校”,以大力支持反欺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建立欺负援助机构。在一些国家,为向受欺负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为家长提供建议,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组织了大量的欺负援助机构。在一些受欺负者不愿意向老师和家长透露真相的情况下,这种机构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专题网站或者接待室等形式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事实证明,这些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学校层面的干预
学校层面的干预重在明确欺负干预的基本原则,传达规范的行为准则,并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规章制度必须明确界定哪些行为属于欺负行为,且对违反规定的任何个人作出相应处分,决不姑息纵容。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校管理者在欺负干预过程中必须获取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一些学校采纳专家的意见,给教师、家长和学生每人分发一份反欺负手册,手册中包括对欺负行为的清晰定义(伴有例子)和具体的报告程序;同时确保报告的秘密性,以鼓励学生在受到欺负或目睹欺负的情况下向学校报告;学校也鼓励怀疑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的家长向学校报告。另外,手册还具体描述学校打算怎样干预欺负事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