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自主交往训练法在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 梅
关键词 自主交往训练法 沟通与交往障碍 随班就读
分类号G760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其安置形式日渐多样,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越来越多。当他们进一步接触主流环境后,同学们的生龙活虎的学习状态、高变换频率的学习环境、纷至沓来的众多的学习要求……每一项都让他们感到压力,使紧张焦虑的情绪与日俱增。一般在开学两三个月后,他们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上课叫嚷、下座位、不出教室,中途频繁上厕所等等。如果学校环境宽松,未加以严厉制止,其后这种严重的、不适应的行为会暂时减少,但到三、四年级以后,行为问题又会剧增,而且学业差距巨大,此时再坚持一般的随班就读安置会困难重重。为了使广大的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能在他们喜欢的普通环境中尽可能长时间地、顺利地学习和生活,提高其沟通和交往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利用自行开发的“自主交往训练法”对两名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干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的成果。
1自主交往训练法的由来与内涵
2005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又多了一个新方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它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葛斯汀(Gutstein)博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针对孤独症患者社会互动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简称RDI)[1]。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最终让患儿发展出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乐趣及建立长久友谊关系的能力[2]。自这种方法被引进以来,立刻得到专业人士和广大家长的关注。本研究作者认为该方法系统性、针对性都较强,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沟通与交往方面而设计。特别重要的是,其理论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其方法体系中闪烁着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以正常儿童社交发展理论为基础,课程脉络比较清晰,值得借鉴。但我们也注意到,该方法的游戏有很强的地域性,需要本土化;它强调家长参与,但中美两国的家长在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别明显,亦不能照搬;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的课程设计与应用上看,重点强调的环节有欠缺,需要补充;该方法体系对实施者的心理治疗技巧要求较高;从评估角度看需要操作性地细化……总之,我们不能照搬这种方法。因此,我们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依据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该方法的部分理论,参照普通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结果,自行设计开发了“自主交往训练法”。
“自主交往训练法”的核心是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沟通与交往的自主性,其基本原理是在情绪放松的前提下培养自信,在自信的前提下主动与人进行交往,最终达到分享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现状评估、供选择的活动、重要的教学要求(或建议)和通过指标评估四部分组成;六个阶段的具体内涵如下:
1.1情绪放松阶段
1.1.1现状评估
A.情绪状态:a.经常乱蹦乱叫,晃手,多动不安;b.比较安静,晃手、吃手等安静的自我刺激行为多,偶尔轻声叫或乱蹦跳;c.有时叫嚷、乱跑或哭泣,抱一会儿会自主好转;d.其他(需注明、下同)。
B.语言主动性:a.从无主动语言;b.有模仿性语言或自言自语;c.有少量主动语言,能回答陌生人的简短问话;d.其他。
C.交往行为:a.从不主动亲近任何人,给好东西时也不看对方一眼,但可完成对方硬性要求的对视;b.能根据指令和提示进行少量的交往活动,接受好吃的东西后能看对方一小会儿;c.主动亲近某个特定的人,见陌生人后基本不尖叫,要求后能打招呼;d.其他。
进行状态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情绪紧张状态、选择适当的放松活动。一般若有语言但基本没有一句主动语言,经常在环境中乱跑,偶尔有轻微的自伤行为的儿童都属于情绪不放松的儿童,他们看似能够学习,天天参与学习活动,能答出一些最近学过的知识,实质上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硬塞进去的知识不能主动应用,时间长了,好似“玩也没玩、学也没学”,在原地停留。这说明被动学习是无效的,主动的、建构的学才能掌握真本领[3]。
1.1.2供选择的活动
既然要放松,该阶段就不能刻意安排任何教学活动,要以儿童自主活动为中心,孩子愿意做什么玩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玩并跟着其他孩子游戏。刚开始,儿童会不知所措,做出许多怪异动作,可把这些怪异行为都看成是情绪压抑多年的报复性释放,之后,儿童的积极主动的正常化行为会日渐增多。
1.1.3重要的教学要求
这是该方法的关键阶段,起着“心灵排毒”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后续训练能否顺利进行。训练人员不提出任何要求,主要精力在于观察孩子并满足他的要求,此阶段只要提出要求就会干扰他们主动性的成长,提出要求放在以后阶段的训练中。
1.1.4通过指标:主动语言和行为增多,如经常主动提要求,伴有新的多动、叫嚷行为,后期自言自语、主动语言和行为明显增多,特别是拒绝行为增多。
1.2自主选择阶段
1.2.1评估:只要在上一阶段评估的标准中,对变化最大的方面、等级进行评估即可,该阶段经常出现在上一阶段的中后期,要接替进行。
1.2.2供选择的活动
在儿童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加入变化,尝试让儿童在三个左右的游戏中进行选择。
1.2.3重要的教学要求
儿童情绪放松后,对训练者有一定的接纳。为进一步巩固放松成果,进一步加强安全感,让儿童有“自己做主”的感觉。若没有自主选择,儿童情绪放松后往往会出现自我刺激行为,通过加强活动选择,使他们的有意义行为增多。注意不能频繁、强迫进行自主选择,有时儿童拒绝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要接受并尊重他的选择。在选择训练中注意少打扰、多尊重、多顺应。
1.2.4通过指标
行为自主性增强,自我规划意识增强(能进行简单合理的自我安排),释放情绪的举动较多,如经常出现开心地笑、莫名其妙地大笑、伤心地啜泣。
1.3过程模仿(过程参与)阶段
1.3.1评估
A.情绪状态:a.有时乱蹦乱叫,晃手,多动不安;b.偶尔叫嚷、乱跑或哭泣,一般不用理睬会自主好转;c.面部表情基本与环境相适应,经常出现平和或微笑状;d.其他。
B.语言主动性:a.经常自言自语;b.偶有主动问句;c.有少量主动语言,能主动回答陌生人的简短问话;d.其他。
C.交往行为:a.接受好吃的东西后能看对方一小会儿或愿意亲近对方;b.对个别人有“粘人”感觉;c.主动亲近某些人,对同伴行为较关注;d.其他。
三大项中有两项达到c水平就可以进行本阶段训练。
1.3.2供选择的活动
前期“游戏动作夸张模仿练习”、“打仗游戏”、“吹抓泡泡”、“搭建游戏”、“一起倒车”[4]等,后期可做“你拍一、我拍一”、“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活动”等唱游类亲子活动。此外,在真实情境中逐步增加学业活动、生活自理等学习。